很多人一听到 “小脑萎缩” 就慌了神,觉得这是 “不治之症”,要么盲目依赖西药缓解症状,要么轻信偏方耽误治疗 —— 这其实是小脑萎缩治疗中最常见的两大误区。小脑萎缩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医从 “痿证”“颤证” 角度辨证施治,往往能找到改善病情的突破口,帮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治小脑萎缩,不能只盯着‘萎缩’这两个字,要找到病根儿,调脏腑、通经络、补气血,让身体自己‘养’回来。” 这是从事中医脑病诊疗 30 年的盛大夫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小脑萎缩的核心问题多与脾肾亏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相关,只有抓住根本病机,才能开出 “对证” 的药方,而非简单用药物 “压制” 症状。
51岁的张阿姨就是典型案例。一年前她开始出现走路不稳、手脚发颤的情况,拿筷子时饭菜总撒一地,上下楼梯必须有人搀扶,医院检查后确诊为 “小脑萎缩”。服用西药一段时间后,症状不仅没缓解,还出现了头晕、恶心的副作用。看着张阿姨日渐消沉,家人四处打听,最终找到盛大夫求诊。
第一次看诊时,盛大夫没有急于开方,而是详细问诊了近 40 分钟。从张阿姨的饮食睡眠、既往病史,到舌苔颜色、脉象强弱,都逐一记录:“你平时是不是总觉得累?大便偏稀,手脚还怕冷?” 张阿姨连连点头 —— 这些细节,此前从未有医生特意问过。结合检查报告,盛大夫判断张阿姨的情况属于 “脾肾亏虚、痰湿阻络”,这才是导致她肢体失衡、动作迟缓的关键。
针对张阿姨的体质,盛大夫开出了以 “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为主的药方:用黄芪、党参补气健脾,熟地黄、枸杞子益肾填精,再搭配茯苓、陈皮化痰祛湿,地龙、川芎通络活血。同时叮嘱她每天用温水泡脚 15 分钟,配合简单的腿部按摩,帮助气血运行。
坚持服药 3 个月后,张阿姨的变化十分明显:不仅走路时不再摇晃,能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吃饭时也能稳稳握住筷子,头晕、怕冷的症状也减轻了不少。复诊时,盛大夫根据她的恢复情况调整了药方,让她继续巩固治疗。
最后,盛大夫也提醒大家:小脑萎缩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中医治疗注重 “一人一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调整,同时配合规律作息、适当锻炼,才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如果家里有小脑萎缩患者,不妨试试从中医角度寻求帮助,或许能收获不一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