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作为青春期高发的精神心理疾病,以持续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及自我评价过低为核心特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发展、社交功能及人格塑造,部分患者甚至伴随高自杀风险,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但药物存在起效慢、个体疗效差异大及潜在副作用等问题,心理治疗则受限于标准化程度与患者依从性,且二者均难以精准干预抑郁症背后的脑功能异常机制,临床亟需安全、精准的新型非药物干预手段。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重要分支,通过特定频率电流调节大脑皮层电活动,为抑郁症的脑功能机制干预提供了新路径。其中,大电流变频式tACS凭借可动态调整刺激参数的优势,有望更精准地靶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异常脑网络,但其干预效果及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尤其缺乏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检测与植物神经检测的系统研究,难以揭示其调控脑功能的核心机制。
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郭萍主任医师团队发起本临床试验,聚焦12-24周岁的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通过规范的临床症状评估结合多维度神经影像与生理检测,旨在明确大电流变频式tACS的干预效果,解析其调控脑功能的影像学机制,为青少年抑郁症的精准无创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神经调控技术在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规范化应用。
研究介绍
适应症:抑郁症
治疗手段:大电流变频式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
研究目的:1.明确大电流变频式tACS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效果。2.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和多模态脑电检测设备及植物神经检测,解析大电流变频式tACS调控脑功能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影像学机制。3.整合临床症状评估和神经影像数据,揭示出大电流变频式tACS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潜在机制。
研究设计:双盲、随机平行对照、干预性研究
征募观察对象时间:从2025-10-08至2026-08-04
参研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入组标准
1.核心疾病特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无精神病性特征的重度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伴有至少4项附加症状(如思维迟缓、睡眠障碍、自我评价过低等),并经两位精神科医师独立确认;
2.严重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基线评分≥18分或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22分,排除轻症及伴显著精神病性症状者;
3.人口学特征:年龄12-24周岁,性别不限,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4.治疗史:未使用抗抑郁药物或已稳定剂量≥4周。
排除标准
1.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心境恶劣或双相抑郁;1年内以任何焦虑障碍为主要诊断者;强迫症;物质滥用或依赖患者;人格障碍。
2.颅内有金属植入物,或其他不适宜接受本项治疗者均不纳入。
3.严重或不稳定的心、肝、肾、内分泌器官、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内科疾病患者;癫痫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患者;颅内压增高、顽固性高血压、青光眼等;
4.严重的自杀未遂史,或目前存在高自杀风险,或HAMD第3项自杀评分≥3;
5.既往使用过氯胺酮等NMDA受体拮抗剂;
6.入组前2周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治疗;
7.近3个月接受电抽搐治疗、rTMS治疗或系统心理治疗者。
===
主要研究者介绍
郭萍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医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分会委员;
江苏省健康管理学会儿童健康分会常务委员;
苏州市医院协会精神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坛新秀”;
浙江省优秀精神科医师;
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进食障碍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
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持参讲国家级及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多项,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部的重大项目“创新科技2030-脑科学和类脑计划”及多项横向研究,作为分中心的主要研究者(PI)完成了6项临床新药研究。共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7篇。曾在2013年被派往雅安地震灾区进行心理应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