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肿瘤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方法、高度的责任心和温暖的爱心。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张海波教授团队将通过本专栏推送肿瘤防治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科普知识,为您传道解惑。抗癌之路,虽道阻且长,但我们愿与您同行!欢迎您持续关注!
医学指导
本期作者
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喧嚣背后,有一间温暖而宁静的中医针灸诊所,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这里出诊的是王少白医生,他是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ATCMS)会长,也是“糖针——舒适化针灸”理念的创建者。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何怡瀚医生在美国进修期间,跟随王少白医生学习。令何医生深受启发的是,糖针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一种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尤其值得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进行推广与应用。
PART.01
什么是“糖针”?
“糖针”之名,取其“像糖一样温柔”的治疗体验,既保留了中国针灸的核心理论,又融入了对西方患者文化背景与心理接受度的深刻理解。糖针的核心是“舒适化”,即在尽量减少不适、疼痛与心理抗拒的前提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PART.02
舒适化针灸的关键要素
糖针系统性地对传统针灸流程进行了优化和细化,尤其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1.治神为先,舒缓情绪
糖针认为“神主一身”,先调神再调身。面对紧张、焦虑的患者,治疗从心理沟通开始,营造信任、安全、舒缓的氛围,让患者在治疗前就逐渐放松。
2.因体位制宜,尽量舒适
治疗时采用患者最舒服、最放松的体位。无论是仰卧、俯卧还是侧卧,医生会根据个体差异做出调整,避免使用让患者难以忍受的姿势。
3.用针极细,管针弹入
所选针具为极细毫针,通过导管迅速弹入穴位,往往使患者“无感”甚至毫无察觉,避免传统针刺中可能带来的“酸麻胀痛”不适。为分散患者注意力,可在进针前瞬间,用押手捏挤穴位旁的非敏感区域,同时刺手持针迅速刺入。
4.强调术者手感与感知力
糖针强调医生的手感和对患者状态的敏感性,而非依赖标准化“反应”如酸麻胀痛。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医者仁心”的体现。
5.重视反馈,随时调整
进针后立即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如有不适,迅速定位并调整单根针至无不适为止。留针期间也会持续关注患者状态,一般不加任何手法,不追求“得气”或强烈刺激。
何怡瀚医生(左一)跟诊王少白医生(右一)
PART.03
糖针在肿瘤支持治疗中的潜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整体治疗”“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越来越多肿瘤患者开始寻求中医针灸等辅助疗法。研究显示,针灸对缓解癌症相关症状,如疼痛、乏力、恶心、失眠、焦虑与抑郁等具有良好效果。
然而,肿瘤患者往往体质虚弱、情绪波动、皮肤敏感,更易对针刺产生抗拒与不适。这正是“糖针”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缓解焦虑与抑郁
许多肿瘤患者在确诊后长期承受精神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糖针强调“治神”,通过舒适、安全、无痛的治疗过程,有助于稳定情绪,提升患者抗肿瘤的信心和能力。
✦减轻肿瘤伴随症状及治疗副反应
在临床中,糖针已被用于缓解癌痛、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神经性疼痛等。尤其是其“非侵入感”的手法,更适合用于耐受性差或曾有不良体验的患者。
✦改善睡眠与生活质量
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糖针可帮助肿瘤患者改善睡眠、增强体力,从而提升整体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报告睡眠改善、情绪平稳,日常活动能力也有所提高。
PART.04
推广糖针:从理念到实践
医疗不仅是解决病症,更是面对一个真实、敏感而需要被理解的人。尤其在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面前,患者需要的不仅是药物和手术,更需要陪伴、理解和舒适。糖针,不只是“像糖一样甜”的名字,更代表着一种“医者仁心”的理想:让治疗回归温柔、让针灸更易被接受、让患者感到被照顾与被尊重。我们相信,随着理念的传播与实践的深化,这种舒适化针灸将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身心疗愈的力量。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
恶性肿瘤辨证论治与精准治疗研究团队以张海波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UCLA大学、英国Cardiff大学、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医学院(UMCU)合作,研究内容涵盖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中医辨证标准化,分子病理学,液体活检,中医药临床研究,中药药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致力于提高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并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24.799),出版专著12部(英文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大德路总院肿瘤科出诊一览表(西区门诊4楼)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