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过,“贴秋膘”的古老习俗便悄然复苏。古时物资匮乏,经过“苦夏”消耗,人们常在秋季增食进补,储备脂肪以抵御寒冬。
然而,
在现代物质丰盈的今天,
“贴秋膘”是否意味着重拾
大鱼大肉、饕餮盛宴?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贴”非彼“贴”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膳食科副科长陆成表示,盲目将“贴秋膘”等同于大吃大喝、狂吃油腻肥厚的食物,是现代人常陷入的误区。
现代生活普遍不缺热量摄入,过度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只会导致能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堆积,诱发肥胖,并显著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健康初衷背道而驰。
真正的“秋补”核心在于:补充夏日消耗,弥补因炎热出汗、食欲缺乏导致的身体损耗(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储备能量与营养素,为即将到来的寒冷秋冬储备健康的能量和必需的营养素,提升免疫力,而非单纯堆积脂肪。
科学进补三大重点
夯实基础,优质蛋白是关键,“贴”出体力与抵抗力的根本。
优选来源:精瘦肉(猪、牛、羊里脊)、去皮禽肉(鸡、鸭)、鱼类(尤其深海鱼如三文鱼、鲈鱼)、蛋类、奶制品(牛奶、酸奶、低脂奶酪)、豆制品(豆腐、豆浆、豆干)。
精细调养,维生素矿物质不可缺。B族维生素助力能量代谢与神经系统;维生素C提升免疫力、抗氧化;铁预防贫血;锌增强免疫、促进伤口愈合。
夏季出汗易流失这些微量营养素。丰富来源:新鲜蔬菜(深色叶菜、彩椒、西蓝花)、水果(柑橘、猕猴桃、鲜枣)、全谷物(燕麦、糙米、小米、玉米)、坚果种子(适量)。
顺应天时,滋阴润燥正当时。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阴,引发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大便干结等。
润燥佳品:蔬果:秋梨(生吃或炖梨)、莲藕(煲汤或凉拌)、荸荠。菌藻:银耳(银耳羹)、百合(煮粥或炒菜)。其他:蜂蜜(温水冲服)、芝麻(黑芝麻糊或撒入菜肴)、鸭肉、豆浆。
健康“贴膘”金法则:
均衡饮食、控制分量、
分清体质、科学贴膘。
每餐必备主食(优选全谷物)、优质蛋白、新鲜蔬菜。“贴膘”非放纵,吃七八分饱是关键,细嚼慢咽感知饱腹。
“三高”、肥胖、心脑血管病者要严控脂肪胆固醇热量;急性病(感冒/发烧/腹泻),应饮食清淡,等疾病痊愈后再补。儿童要防过度进补致性早熟等发育问题。
健康“贴秋膘”饮食推荐
●山药莲藕排骨汤
排骨500克、山药200克、莲藕200克(选粉藕,七孔藕更适合炖汤)、姜片3~4片、葱1根(打结)、料酒1勺、盐适量。
排骨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煮开撇沫,捞出冲净。山药去皮切滚刀块泡清水(防黑),莲藕去皮切块。砂锅中加热水,放入排骨、姜片,大火烧开转小火炖30分钟。加山药、莲藕,再炖20分钟至软烂,加盐调味即可。
(周叠秀 谢文竹)
立秋一过,“贴秋膘”的古老习俗便悄然复苏。古时物资匮乏,经过“苦夏”消耗,人们常在秋季增食进补,储备脂肪以抵御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