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我活了半辈子,肚子不舒服还不是常有的事?”李奶奶今年52岁,在菜市场卖豆腐二十多年,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磨豆子,练就了“铁胃”。

可这两个月,她总觉得下腹坠胀,像揣着一块没点好的卤水,咕噜咕噜地翻。一天跑五六趟厕所,大便一会儿像羊粪蛋,一会儿又像稀面糊。她以为是头天吃了隔夜的凉拌木耳,自己去药店买了点药,吃了几天不见好。女儿劝她去医院,她还嫌“小题大做”。

直到上周,她在摊位上突然一阵绞痛,冷汗湿透了后背,被邻居扶到医院。医生听完症状,眉头一皱:“阿姨,得做个肠镜,排除一下肠子里面有没有长东西。”李奶奶原本还有点犹豫,但在女儿的劝说下还是决定做检查。

可病理报告出来——降结肠中分化腺癌,直径3厘米,浸润肌层。她愣在走廊里,手里攥着那张薄薄的A4纸,像攥着一块冰。女儿红着眼眶说:“妈,咱早点来就好了。”

01

肠癌离我们有多远?

别总把自己当例外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约56万例,死亡近29万例,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更令人心惊的是,30岁以下患者的比例从10年前的2%涨到了7%,最年轻的纪录只有17岁。

很多人觉得“我还年轻”“家里没人得这病”,其实肠癌90%是散发性的,和生活方式关系更大。高脂肪、低纤维、久坐不动、肥胖、烟酒,这些我们每天都在“踩雷”。换句话说,肠癌不是“倒霉”,而是“拖”出来的——拖着不做筛查、拖着不理症状、拖着不改习惯。

02

身体出现5种异常,

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当身体出现以下 5 种异常时,应尽早进行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1. 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长期规律的排便习惯突然被打乱,比如原本每天排便一次,突然变成一天多次或几天一次,甚至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这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或肠道内存在病变的信号。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都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当这种改变持续两周以上时,就应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

2. 大便异常

如果大便中出现鲜血、暗红色血便、果酱样便或柏油样便,这可能是肠道出血的表现。肠道肿瘤、息肉、溃疡等病变都可能导致出血。此外,大便变细、形状不规则也可能是肠道狭窄或肿瘤压迫所致。

3. 腹部不适

持续的腹痛、腹部胀气或里急后重感(即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可能是肠道疾病的早期表现。肠道肿瘤、炎症或肠梗阻等病变都可能引起这些症状。尤其是当疼痛部位固定,如左下腹或右下腹隐痛时,更应警惕。

4. 不明原因的贫血和乏力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且通过饮食或补铁等常规方法无法改善,可能是肠道慢性失血所致。肠道肿瘤、溃疡等病变会导致慢性出血,血红蛋白逐渐下降,从而引发贫血。

5. 体重骤降和腹部包块

半年内体重骤降 10 斤以上,且能触摸到腹部有硬块,这可能是肠道肿瘤的警示信号。肠道肿瘤会消耗身体的营养,导致体重下降,同时肿瘤本身也可能在腹部形成可触及的包块。

03

为什么要做肠镜?

它到底能看出什么?

肠镜前端有高清摄像头和放大功能,能把肠道内壁放大100倍。小到1毫米的息肉、红斑都能发现。95%的肠癌由“腺瘤—癌”路径演变,这个过程需要5~15年,给了我们足够长的“拦截窗口”。

当发现可疑病灶,医生用活检钳夹取米粒大组织,15分钟出病理。良性、恶性、癌前病变,一目了然。

对于<2厘米的息肉,直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剥离术(ESD),不用开刀、不留疤,住院2天即可回家。李奶奶的肿瘤已浸润肌层,错过了内镜治疗,只能做腹腔镜肠段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还要化疗。

国家指南建议:普通人45岁开始做第一次肠镜;有家族史、肥胖、长期烟酒者提前到40岁;出现上述5种症状,随时检查。

如果肠镜结果正常,且无高危因素,可5年后再查;发现低危腺瘤,3年复查;高危腺瘤,1年复查。相当于给肠道上了“保险”。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医生:身体出现5种异常,最好去查一下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