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主题为“社会共治,消除肝炎”
那么,我们要如何远离肝炎、肝硬化这些“沉默的杀手”?
“一要”主动预防,避免病毒感染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接种疫苗和切断传播途径是最根本办法。其中,甲肝、戊肝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感染者的餐具。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应避免共用牙刷、刮胡刀等,避免高风险注射和高危亲密行为。儿童应按计划接种肝炎疫苗,成人若发现抗体滴度降低,应及时补种。
“二要”健康生活,避免伤肝伐肝
1.避免长期过量饮酒:酒精性肝病在我国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提倡适当饮酒,避免酗酒。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2.均衡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饮食:近年来,肥胖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病人数随之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节食减肥或全素食人群也容易患脂肪肝。因此,提倡均衡、多种营养素的饮食才能预防脂肪肝。
膳食金字塔
3.避免接触药物或毒物:避免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工业染料等具有肝毒性毒物。避免长期服用具有肝损害的药物,特别是不明来源的保健品、减肥药;或不遵医嘱长期服用雷公藤、土三七、生何首乌等草药。
4.避免熬夜:经常熬夜既会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又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肝脏自我修复,引发肝功能异常。中医认为 “卧则血归于肝”,良好的睡眠能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修复。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三要”提防早期症状,定期监测肝脏功能
肝炎在早期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有效避免向肝硬化进展。健康人群可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和超声检查,当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身目发黄等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肝炎患者,要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不能擅自停药,以阻止病情向肝硬化迈进。并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以便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
“四要”重视疏泄条达,避免郁怒伤肝和脂肪肝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若肝气郁结,克犯脾土,导致运化水谷功能失调,则全身气血生成和运行受阻,则容易引起多种消化和气血方面的问题。
第一,情绪稳定,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脾胃得以正常运化。一旦抑郁寡欢,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就像河道堵塞,还会出现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等不适。还可能影响脾胃,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另外,中医讲 “怒伤肝”,愤怒也会影响肝的功能。因此, 要避免情绪伤肝。
第二,避免暴饮暴食和肥甘厚腻饮食,容易造成肝胆湿热,导致全身气血运行受阻,因此,在饮食中增加粗粮,减少油脂摄入,白肉替代红肉,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预防湿热中阻造成的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同时,肥胖人群在运动的基础上,可到专业医院采用针灸、埋线、浮针等中医外治方法,达到行气运脾,化痰祛湿减重的目的。
我院脾胃病科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设有脂肪肝专病门诊(周三下午)。经过长期临床积累,研发了脂肪肝中药内服及外治的综合疗法。采用特色浮针疗法,达到减重护肝,调肝养肝的目的。此外,脾胃病科针对肝硬化腹水等并发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得到了较好疗效。
科室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委单位,薪火传承“3+3”项目工作室。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疾病的临床与科研,科室配备奥林巴斯、富士能等先进的内镜诊疗设备,开展各项内镜检查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