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王世东主任:深耕糖尿病领域,传承中医精髓

他以中医智慧为盾,以仁心仁术为剑,三十年如一日守护患者健康;他师承国医大师,将“整体观”融入诊疗,用一剂剂汤药、一次次问诊书写中医传奇;他既是临床专家,又是科研先锋,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医学,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他,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首都中青年名中医王世东教授。

从医世家到国医传人:中医火种的传承者

1973年生于北京丰台云岗街的王世东,自幼浸润在中医氛围中。儿时目睹尿毒症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困境,以及家人用中医手段治愈病患的神奇,在他心中埋下了“以医济世”的种子。1991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后,他系统研习中医经典,更在国医大师吕仁和、赵进喜教授的指导下,深耕糖尿病领域。

吕仁和教授的“微型癥瘕”理论(将糖尿病并发症视为气血瘀滞形成的微小病灶)和赵进喜教授的“三阴三阳体质学说”(根据体质辨证施治),成为王世东临床思维的基石。他至今保留着跟随吕仁和门诊时记录的病例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治疗要点,这些“活教材”被他用于带教学生,让中医精髓代代相传。

临床创新:从“整体观”到“精准化”的突破

王世东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他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的场景。他独创“三问三查”法:问病情、问饮食、问情绪,查舌苔、查脉象、查足背动脉,结合现代检测指标,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他提出“益气健脾、化痰活血”法,通过黄芪、丹参等组方改善肾脏微循环,临床有效率达82%;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他研发“消膏降浊茶”,结合耳穴压豆疗法,帮助患者月均减重3.2公斤。

2025年,他牵头制定的《中药新药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成为行业标杆,其团队开展的“2型糖尿病阴虚证辨证标准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科研攻坚:让中医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王世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课题等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他带领团队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马尿酸、吲哚硫酸酯等标志物,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揭示黄连素调控PI3K/AKT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F=5.988)。

其科研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科技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主编《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吕仁和临床经验集》等著作10部,发表SCI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医者仁心:从非典抗疫到公益义诊的坚守

2003年非典期间,王世东所在的肾病内分泌科顶着感染风险,为8名尿毒症患者坚持透析。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拔掉透析管大出血,他用手按压颈静脉止血近一小时,转危为安。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医者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爱心。”

多年来,他坚持参与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义诊,为数千名患者免费诊疗。一位复诊的阿姨含泪说:“去年找王大夫看病,现在指标全正常了,他比亲人还亲!”他还带领团队开展“糖尿病防治进社区”项目,培训基层医生2000余人,惠及患者超10万人次。

国际视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世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中医经验。他提出的“糖尿病分期辨证体系”被写入《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其团队与哈佛医学院合作的“黄连素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获美国NIH资助,相关成果登上《Diabetes Care》封面。

“中医不是慢郎中,而是系统医学的典范。”王世东常说,“我们要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

薪火相传:培养新时代中医人才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世东创新“跟师-临床-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他要求学生每日记录临床案例,每周参与病例讨论,每月撰写文献综述。他的学生回忆:“老师总说,‘医生笔下有人命,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打磨每个处方’。”

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学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团队研发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获全国中医院校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从云岗街的少年到国际知名的中医专家,王世东用三十年践行着“大医精诚”的誓言。他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中国与世界。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书法:“上工治未病,仁心济苍生”——这或许是对这位中医守护者最贴切的注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王世东主任:深耕糖尿病领域,传承中医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