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5时40分,北京市房山区,一通紧急求救电话打破了史家营乡卫生院值班室的宁静——暴雨中,一名心脏病患者病情危急,急需医疗救治。
暴雨如注,狂风裹挟着雨水砸在车窗上,能见度不足5米。
“不能停,患者在等!”眼见道路被山体落石阻断,该院派出的“120”急救人员冲进齐膝高的水流,徒手扒开碎石。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早一秒到达,就多一分希望。
这一幕,是广大医务人员在暴雨中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缩影。连日来,北京市连续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各级卫生健康战线人员在暴雨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堤坝”。
近日,房山区“120”车组医务人员冒雨转运病情危急的心脏病患者。
转运护航
艰难跋涉后,史家营乡卫生院“120”急救人员及时赶到了患者家。心电监测、吸氧、保暖、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急救药品……接受了一系列救治后,患者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稳,心率慢慢地恢复了正常。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急救人员将其转运到了上级医院。
碎石擦伤了腿,雨水打透了衣服……历时近6个小时的治疗与转运后,医生尚玉可和护士郑秀丽会心一笑。他们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匆匆赶回卫生院,为下一次出发准备。
7月28日,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晚,房山区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灯火通明。21时许,该中心接到上万村的紧急求救——一名瘫痪在床的老人,因家住村中低洼地段面临暴雨灌注的风险。老人血压骤升,急需转运。
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即派“120”急救车,顶着暴雨,火速驶向上万村。转运途中,医生赵红娟一手扶着摇晃的担架,一手熟练地为老人量血压。“160/120毫米汞柱!不过别担心,我们都在。”她轻声安抚老人,并指导护士王柠让老人吸氧。
当“120”急救车安全抵达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已是23时10分。此时,老人的血压已降至150/100毫米汞柱。该中心医务人员对老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将老人转至住院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同样在7月28日晚上,房山区河北镇受暴雨影响的部分低洼地带出现积水内涝。鉴于家住此区域的李阿姨患病且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河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安排李阿姨的转运工作。
医务人员提前清理出一间病房,备好床铺、被褥及应急药品。李阿姨被转运至河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浑身被雨水打湿,情绪焦虑。“这里都为您准备好了,今晚您就在这儿安心住下。”该中心护士张丹安慰她说。在张丹的照顾下,李阿姨情绪逐渐平稳,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水平。
房山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暴雨来袭后,全区加强值班值守,配足急诊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做好重症患者救治的床位预留工作。同时,二级、三级医院畅通因灾受伤患者的救治及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前线救治
受强降雨影响,怀柔区琉璃庙镇部分地区突发山洪,受灾严重。7月27日,北京怀柔医院接到怀柔区卫生健康委派发的紧急任务,选派骨科、麻醉科、肝胆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心内科专家团队及“120”急救车组,携带应急处置药品等,赶赴受灾一线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在前往琉璃庙镇卫生院的路上,该院纪委书记王国伟预想着可能遇到的困难。然而,他们到达后发现:卫生院虽一楼受损严重,但二楼仍可正常接诊;卫生院仍有部分药品,尚未出现药品短缺的局面。
原来,在暴雨来临之际,镇卫生院人员迅速应对,他们蹚着积水把一楼药房的药品尽可能多地转移到二楼。“雨势迅猛,感觉就是十几秒钟的时间,一楼就被淹没了,还好人都没事。”卫生院一名医务人员回忆。
北京怀柔医院专家团队整备出几间诊室和病房,为受灾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王国伟说,除了做好常规诊疗、危重症患者抢救外,部分医务人员会跟随武警、公安干警、蓝天救援队等前往受灾村落,参与救援现场的医疗救治工作。
7月28日,在怀柔区卫生健康委的统一调度下,8辆“120”急救车到琉璃庙镇增援,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更全的药品。
在西城区,药品通过西长安街街道西交民巷社区“汛期送药上门”服务就能直抵百姓家门口。西城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送药时,工作人员会仔细询问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并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等进行用药随访管理。
房山区卫生健康委提出,在暴雨医疗救治中“主动向前一步”。该委部署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前对辖区内透析患者、孕产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进行摸底,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第一时间提供医疗救治和服务保障。
“截至7月28日22时,累计摸底3477人,经风险评估后的应转移人员已全部转移。”房山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暴雨医疗救援中,全区组建医疗应急队伍31支559人、卫生防疫队伍14支307人、院前快速反应支援队伍18支54人、院内机动医疗救援组5支65人。各个队伍24小时待命,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安置保障
在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临时安置点内,怀柔区中医医院医务人员穿梭于各个房间中。他们仔细为每一名受灾居民检查身体,登记信息……据了解,该临时安置点可收容千余人,琉璃庙镇受灾居民大多被转移至此。
近日,在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临时安置点医务室内,怀柔区中医医院驻点医务人员为居民处理伤口。
“接到任务后,我院立即组织召开全院动员会,选派了2名医生、2名护士以及1辆急救车驻点,在此执行24小时不间断的医疗保障任务。”怀柔区中医医院副院长孙龙说,“我们备足治疗感冒、肠胃炎等常见疾病的药品,以及用于环境消杀、外伤处理等的医疗物资。”
考虑到临时安置点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怀柔中医医院陆续派出多批医务人员,在安置点开展疾病摸底工作。“医务人员对每一名受灾居民进行登记,建立健康档案,做好安置点受灾居民健康情况分级。对长期卧床人员和重点疾病人员,医务人员会加强巡诊。”孙龙介绍。
7月27日晚,一名患有多种慢性病的长期卧床老人从琉璃庙镇转移至该临时安置点。“医务人员巡诊时发现老人面色蜡黄、手不停地抖动,随即为其进行检查,并联系转诊。”孙龙说,这名老人被迅速转到怀柔区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经检查,这名老人出现了低血钾的情况。通过及时救治,老人已脱离生命危险。
患者转危为安,得益于怀柔区中医医院特设的转诊“绿色通道”。“暴雨中,很多受灾居民的证件都丢失了。针对这个情况,医院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先治疗再付费,优先保障受灾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孙龙说,目前数名患者已经出院,重返安置点。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郭蕾 实习记者 苏醒 刘阳河 特约记者 张晓燕 通讯员 陈威 闫纯 金鑫
图:尚玉可 金鑫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