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的死与东吴的孙权以及刘备的养子刘封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关羽死后,这些人似乎并未感到恐惧,反而魏延才是最为担忧的一个。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诸葛亮的看法来揭示其中的秘密。
关羽之死
关羽的死因复杂,背后有两位主要“凶手”:外部敌人和内部叛徒。首先,刘备当时在汉中与曹操作战,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这让曹操感到极大的威胁。由于他无法在正面战场击败刘备,曹操决定采取间接手段,他指派曹仁进攻荆州,试图逼迫刘备抽调兵力支援,减轻汉中的压力。然而,曹仁的进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曹仁的军队因内部发生叛乱而遭受重创。
看到曹仁陷入困境,关羽决定主动出击,借机给曹军一个教训。按理来说,曹仁是曹魏的名将,关羽如果进攻他,顶多也就是些小规模的冲突,取得的战果不会太大。没想到,关羽不仅击溃了曹仁,还让曹军的士气严重受挫,使曹仁不敢出城应战。此举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关羽的战斗力显然超出了预期。
随着战事的推进,樊城成为了曹魏防线的关键,曹操为了保住这一据点,派遣了于禁和庞德等名将增援,但他们同样不是关羽的对手。在短短几次交锋中,关羽便彻底击溃了曹魏的三万精锐,震动了整个华夏。曹军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最强军队,几乎无人能敌,然而在关羽的手下,却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这一连串的败绩让曹操开始考虑迁都,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然而,曹操的迁都计划被司马懿所阻止,司马懿认为如果迁都,曹魏的士气将会彻底崩溃。他建议曹操与孙权联合,一同进攻关羽,因为孙权早已对荆州虎视眈眈,且孙权和刘备之间曾因荆州的归属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曹操最终决定与东吴合作,发起对关羽的突然袭击。
关羽的防备和背叛
关羽一向深知东吴的险恶,因此在襄樊之战初期,他便在东吴和荆州的交界处布置了防线。然而,刘备的养子刘封未能按命令支援,致使关羽不得不调动原本留守荆州的兵力来增援樊城。正因为如此,荆州的防御力量显得空虚,东吴趁机进攻,最终成功占领了荆州。
在东吴军进入荆州后,关羽的两位心腹,糜芳和傅士仁却未能坚守防线,反而选择了投降东吴。这一背叛让关羽的处境更加艰难。特别是糜芳守卫的江陵城,本是关羽亲自指挥建设的要塞,按理说不可能轻易被攻破。糜芳若能坚持十天半月,关羽完全有机会赶回支援,打退东吴军。然而,糜芳却选择了打开城门,给了东吴可乘之机,导致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被俘斩杀。
内外勾结与魏延的恐惧
关羽之死,孙权的背信弃义以及糜芳、傅士仁、刘封的叛变是关键原因。孙权主动进攻盟友,导致了关羽的死亡,而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更是雪上加霜。刘封未能按命令增援,致使关羽陷入困境。按照常理,这些人应该对刘备的报复心存恐惧,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并不担心。相反,魏延却感到极度害怕,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诸葛亮曾冷冷地指出,关羽的死与孙权、糜芳、傅士仁和刘封的背叛有关,但这些人都远在东吴,刘备无法立刻对他们展开报复,唯一能对付的是刘封。刘封虽为刘备养子,但其性格刚烈且难以管控。刘备虽然心中有愧,但最终还是决定批评刘封,而不是直接处决他。然而,诸葛亮却在此时向刘备提出了一个观点:“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11个字,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决心。
诸葛亮的深远考量
这11个字的意思是,刘封性格过于刚猛,难以管制,甚至连关羽都无法命令他,那刘备死后,谁还能够控制刘封?而且,刘封的性格过于倔强,刘禅若继位后,可能难以应付他。诸葛亮认为,既然刘封如此高傲,必定成为未来的祸患。为了确保刘禅的安全,刘备决定将其除掉。
刘封死后,魏延的恐惧达到了顶点。魏延同刘封一样,性格高傲、不易管控。史书记载魏延“勇猛过人”,但“性矜高”,以至于当时的人都远避他,不愿与之共事。这种性格与刘封相似,魏延也因此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如果他知道诸葛亮曾言这番话,恐怕早已离开军营,回到老家,避免这场灾难。
事实上,诸葛亮的最终一计就是针对魏延。临终前,诸葛亮故意不通知魏延参加军事会议,将大权交给杨仪,意图逼迫魏延作出反应,从而为自己扫清障碍。
结语
关羽的死因直接与孙权、糜芳、傅士仁以及刘封的背叛息息相关。尽管这些人本应感到惧怕刘备的复仇,然而魏延却反而成了最担心的人。诸葛亮的一番话“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改变了刘备的态度,使得刘封最终被赐死。而魏延和刘封性格相似,这让他对诸葛亮的做法深感担忧。倘若魏延了解了诸葛亮的深意,恐怕早已远离这场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