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慢性病患者,你的体重超标了吗

2024年10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为我们敲响警钟: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儿童青少年将达31.8%。

《柳叶刀》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居首。如果不加以控制,直到2050年,我国25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患者将增至6.27亿,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总数将达到3520万。

这不是简单的体重问题,而是一场关乎国民健康的保卫战。超重就像慢性病的“导火索”,会引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危机。

超重与肥胖成为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先导因素

当前,慢性病的发展趋势远超人们预期,形势极为紧迫。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各类慢性病的发生率持续攀升,给个人健康以及社会资源带来沉重负担。调查显示,超重与肥胖已成为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先导因素,超过半数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且呈现出年轻化态势。

肥胖具有一定的生活方式“传染性”,慢性病也呈现出快速蔓延的特征,成为影响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体重管理正逐步成为慢性病防控的核心举措之一,精准地抓住了慢性病发展这条长蛇的“七寸”。

精准的体重管理既要求诊断准确无误,又需管控得力有效。在2016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出的“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理念中,健康体重占据重要地位。

体质指数【BMI=体重(kg) ÷ 身高²(m²)】是现在国际上常用的成人体重以及是否健康的衡量标准。 但是BMI 仅仅反映体重与身高的比例,无法区分肌肉与脂肪含量。BMI高的人可能体脂率正常,而脂肪堆积者可能BMI正常,建议结合BMI+腰围+体脂率+代谢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我们常见的大肚腩,就是中心性肥胖,指的是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由于内脏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代谢紊乱、血压和血脂异常等表现,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甚至是一些肿瘤的病理基础。

健康的体重不是越瘦越好

“有钱难买老来瘦”是片面的,健康的体重不是追求一味的瘦。过低的体重会使我们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尤其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减重主要是减少体脂率,同时增加或保持肌肉量。对慢性病如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关节炎、癌症等与体重密切相关。首先减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减重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脑功能,尤其见于腹型肥胖人群。减重还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很大作用。减重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关节尿酸结晶沉积,脂肪过多时,关节负担加重,易继发关节炎等疾病,多发生于膝关节和髋关节,影响关节的功能。

过多的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引起血管壁增厚,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体重下降5%—10%,血压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下降,最后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困扰的肥胖人群,减重可以减轻脂肪堆积,尤其颈部皮下脂肪,减轻气道压迫,改善睡眠质量。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尤其同时伴有上述合并症者,均需积极减重。

从膳食层面:减少总能量的同时采用平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

从运动层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建议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平板支撑)结合,提高基础代谢率,并增加肌肉量。另外,睡眠不足或者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身体的代谢,此时身体会分泌升糖激素,容易导致脂肪蓄积。同时还需注重减脂的长期效果,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持续燃烧脂肪。

如此,在正常休息状态下,身体也能较前消耗更多的能量。避免“溜溜球效应”,主要见于单纯节食减重,会出现新陈代谢下降,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很容易出现反弹。而如果降低体脂率,新陈代谢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助于维持体重在健康水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慢性病患者,你的体重超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