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翻腾,蝉鸣聒耳,一年中最“热情”的节气已至
(7月22日)我们将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正是“大暑”节气。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此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萤火虫在枯草上孵化而出,土地变得闷热潮湿,午后常有雷雨倾盆而下,为酷暑带来一丝喘息
大暑各地有趣习俗
饮食养生在大暑时节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浙江台州沿海,渔民们抬着精心制作的“大暑船”祈福平安,这一习俗已延续数百年。
福建莆田人则以独特方式“过大暑”——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辅以羊肉和米糟,当地人深信此刻荔枝滋补堪比人参。
山东南部地区盛行“喝暑羊”习俗,枣庄市民纷纷走进羊肉汤馆,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三伏天喝羊汤,配以辣椒油、醋、蒜,能促使人全身大汗淋漓,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
广东人则偏爱大暑吃“仙草”,这种又名凉粉草的植物被制成爽口甜品,其神奇消暑功效使其享有“仙草”美誉。
而台湾地区在大暑前后有吃凤梨的习俗,因凤梨闽南语发音与“旺来”相同,被赋予祈求平安吉祥的寓意。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雨量充沛,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
三伏酷暑中的养生之道
大暑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扰乱脏腑功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梁莹指出,此时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固护阳气”。
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
可适当食用西瓜、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生津之品,或饮用乌梅汤、酸梅汤等饮品。
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煮粥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专家特别提醒:出汗多者可喝淡盐水或米汤;忌肥甘厚腻,避免过食甜食、冷饮。
冬瓜被誉为“消暑第一瓜”,其含水量高达96%,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
绿豆则有“济世之良谷”美称,其清热解毒功效尤为突出。
起居养生同样重要。
专家建议:
宜小憩
宜夜卧早起,中午小憩15至30分钟避暑养心
忌贪凉
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身体
大汗后切勿立即冲冷水澡、喝冰饮
宜运动
运动方面,清晨或傍晚可进行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活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另外推荐按揉风池穴和大椎穴,能够疏通经络、疏散风热,缓解因暑热引起的头痛、头晕
三伏养生黄精搭档
在应对大暑时节“暑、湿、热”三邪方面,药食同源的黄精展现出独特价值。
黄精在《名医别录》中被誉为上品,具有‘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的功效。
针对大暑时节常见的不适,黄精可灵活搭配:
1
黄精配枸杞
补肝益肾,滋阴明目,改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2
黄精配陈皮
健脾祛湿,润肺补肾,特别适合脾虚湿困的暑热天
3
黄精配麦冬
滋阴润燥,养肺止咳,缓解喉咙干痒、干咳少痰
4
黄精茯苓茶:
二者搭配可协同发挥补益、健脾、祛湿等功效。黄精以滋阴补气为主,茯苓则侧重利水渗湿,合用适合调理脾虚、体倦、水肿等问题
5
黄精玉竹猪胰汤
(黄精24克,玉竹30克,猪胰1具)则有滋养胃阴、润肺止渴之功,适宜糖尿病属肺胃阴虚者食用。
对于肾虚精亏引起的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可用黄精15克、枸杞10克、绿茶3克,温开水冲泡代茶饮
需注意的是,黄精性质滋腻,痰多、舌苔厚腻者需谨慎使用。
推荐可用砂仁水送服黄精,既能避免消化不良,又能发挥其补益作用
大暑-起居养生
大暑时节人体阳气外发,阴气内伏,合理的饮食起居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
老年人应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宜少量多次饮用温水;
儿童玩耍时宜选择阴凉处,每20分钟补充温水。
午后雷雨带来短暂的清凉,街坊邻里在树荫下摇着蒲扇,分享一壶刚泡好的黄精枸杞茶。
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在此时化作一碗清补的汤羹,一次适度的午憩,一次温和的傍晚散步。
夏日的热烈终将化作滋养万物的能量,静待金秋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