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肝转移是结肠癌晚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在肿瘤转移后负担加重,因此科学护肝至关重要。中医在护肝方面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饮食护肝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对肝脏健康起着关键作用。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应遵循低脂肪、高蛋白、均衡膳食的原则。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如猪肉、牛肉等,增加植物油、坚果等健康脂肪的摄入,避免过多脂肪加重肝脏负担。增加豆类、瘦肉、鱼、蛋、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修复组织。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食物的摄入,确保膳食中含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支持。例如,山药粥、薏米粥等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适合患者食用。
中药护肝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若患者脾虚湿盛,可采用健脾化湿法,使用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益气、化湿利水的中药,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针对热毒内蕴的情况,使用黄连、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物,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对于有瘀血症状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等药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软坚散结法可用于肝脏转移瘤的治疗,常用海藻、昆布、半夏、贝母等药物软化坚硬的肿块,散结消肿。扶正固本法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应用人参、黄芪、灵芝等补气养血、扶正祛邪的药物。
情志护肝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肝脏的气机运行,加重病情。因此,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一些轻松的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病情的恢复。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治疗时有较强的整体意识,注重对患者的气血、脉络、脏腑机能的调节,由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传承人、“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专家,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创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坚持以中医肿瘤治疗为本,运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脑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并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案例,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据临床观察,有些患者即便瘤体不能完全消除,也有机会带瘤生存,甚至正常生活、工作。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结肠癌真实案例分享:
戴某,女,结肠癌,2011年9月30日初诊,湖北鄂州人
2011年7月23日,患者在武汉同济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结肠癌。手术+3个疗程的化疗后,病情没有被控制,当时医生告诉家人:“估计活不了一年,多则两年”。不愿就此放弃的家人,随即带着患者辗转北京、上海寻医,但均无功而返,最后偶然间打听到袁希福老中医,2011年9月30日就诊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时患者整体情况并不好,精神差、体力差、睡眠差,治疗信心也不足,可在家人的支持下,还是在坚持用药。慢慢地病情逐渐稳定,精神、气色也恢复了起来。服药6年后,2017年9月24日复诊时做了全项检查,儿子亲口说:“说出来可能这样说没人相信,现在我妈全部一点问题也没有,什么血常规啊!什么癌细胞啊!那些指标全部正常。”这样的结果让患者自己都不敢相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教授也说:“这真是个奇迹,中药继续吃吧,像这样的病应该最多活三年!”后续2022年回访稳定,2023年4月回访患者刚从医院检查回来,情况基本稳定。2024年5月29日参加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武汉站,分享当前仍经营服装店,与众多抗癌明星登黄鹤楼,展现与癌斗争的不屈意志!
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护肝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方法。在饮食、中药、情志等方面进行科学调理,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护肝措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