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中国医学论坛报刊》的《肿瘤周刊》官微登我院优秀病例-一例晚期食管癌患者6年长生存获益。
国家医学专业媒体刊登我院优秀病例
《中国医学论坛报》于1983年创刊,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医学专业媒体。是目前国内受众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专业医学报刊。曾获中国行业报报协报刊质量评比第一名。连续三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优秀报纸。
病例分享医生: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彦民医师
病例点评专家: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丽教授
陈彦民医师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焦作市肿瘤质控中心 秘书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委会 委员
主持河南省联合共建项目 1项
河南理工大学青年探索性基金 1项
焦作市科技创新项目 1项
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3篇
擅长:常见及疑难恶性肿瘤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CT引导下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女性,69岁;身高:165cm;体重:65kg。
就诊时间:2018年5月。
主诉:食管癌术后9月,复查发现肺转移2天。
现病史:
2017年9月因“吞咽不利1月”就诊于我院心胸外科。
2017-9-4全麻下行“开胸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术后分期:pT3N0M0,ⅡB期。
2017-9-26至2017-12-26给予全身化疗4次,具体方案:奥沙利铂200mg d1+亚叶酸钙0.1g d1-d4+氟尿嘧啶0.75g d1-d4。
2018-5-3复查胸部CT提示两肺结节较前明显增大;2018-5-10行PET-CT提示肺转移。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有脑血管疾病史8年(无症状),否认心脏病史,否认精神病史、地方病史、职业病史,否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史。无吸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ECOG 0分。
辅助检查
术后病理(2017-9):食管鳞状细胞癌Ⅱ级,部分基底细胞样鳞癌,蕈伞型,癌组织浸透全层,上下切缘净;食管周淋巴结(0/1),胃左淋巴结(0/4),第7组淋巴结(0/7),第8组淋巴结(0/2)均未见转移癌。分期:pT3N0M0,ⅡB期。
胃镜(2018-5-4):吻合口炎,残胃炎。
CT(2018-5-3):食管癌术后改变;两肺多发占位,考虑转移;左肺炎性病变,左侧胸膜增厚。
PET-CT(2018-5-10):①食管癌术后,食管-胸胃吻合口壁增厚,代谢增厚,恶性病变不排除,请结合胃镜;②左肺上叶舌段软组织肿块影,代谢增高,考虑肺转移。
肺穿刺活检(2018-5-16)病理报告: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鳞状细胞癌。
诊 断
食管鳞癌术后,肺转移(Ⅳ期)
诊疗经过1
一线治疗:化疗
治疗方案:2018-5-18至2018-9-7给予6周期“多西他赛100mg d1+奈达铂50mg d1-d3”。
疗效评价1
治疗效果:2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达PR。2021-3-8疾病进展,一线治疗PFS为34个月。
胸部CT变化:
上消化道造影(2021-3-10):食管癌术后,食管-吻合口位于胸锁关节上缘水平,宽约1.03cm,扩缩度可,钡剂通过顺利。
胃镜(2021-3-12):食管距门齿约16cm可见食管胃吻合口,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左侧壁可见两处缝线存留,缝线处粘膜糜烂,缝线中间粘膜稍凹陷,约0.8cm范围,边缘见新鲜血液渗出,未见明显溃疡及新生物。
诊疗经过2
二线治疗:卡瑞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靶向→卡瑞利珠单抗维持治疗
治疗方案:
2021-3-26起予卡瑞利珠单抗200mg q3w维持治疗,持续至今。
2021-5-14至2023-6-20期间同步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
不良反应:
2022-7至2022-9因出现慢性间质性肺炎(CIP),予暂停免疫治疗,甲强龙1mg/kg治疗后好转。
治疗4个月后逐渐出现2级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治疗12个月后自行逐渐消失。
治疗6个月后出现2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持续存在,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中。
疗效评价2
治疗效果:3个月后疗效达到PR,6个月后达CR,并稳定在CR,截至2025年1月末次随访,二线PFS达46个月。
胸部CT变化:
随访:2025-1-5定期随访复查,患者ECOG评分1分,未出现进食哽咽,复查相关部位CT及食管造影病情持续稳定。
小结
这是一位食管癌术后双肺转移患者(Ⅳ期),一线给予6周期化疗,PFS达34个月。肺转移灶再次进展后,结合患者机体情况、治疗意愿、经济条件,根据指南推荐及循证医学证据,二线治疗给予了2个周期的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为进一步增强疗效,后续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影像学评估结果提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2周期后疗效达到PR,6周期后达到CR,并稳定在CR。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CIP、RCCEP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整体可控可管理。目前患者持续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末次随访,二线PFS达46个月,整体OS达84个月,提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是食管癌治疗新的突破。
病例点评
患者为食管上段鳞状细胞癌(cT4aN0M0 IIIB期),进行新辅助治疗+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给予2周期免疫治疗+化疗,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不适。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12天顺利出院,术后分期为ypT0N0M0 0期。术后辅助治疗给予4周期免疫治疗+化疗,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不适。
李丽 教授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博士学位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焦作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焦作市高层次人才 焦作市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腹部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消化道协会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
焦作市肿瘤质控中心主任委员
焦作市肿瘤区域中心主任
焦作市肿瘤防治中心主任
参与国自然课题1项,主持省科技厅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3项,理工大课题4项
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1项
Cancer Reports等SCI杂志编委
发表SCI论文5篇,单篇最高IF:15分
Q1:本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双肺转移患者,请您结合相关指南推荐及临床经验,谈一下对于该类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有哪些?在为该患者选择治疗策略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复盘该患者的一线、二线治疗策略,您认为是否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李丽教授:本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双肺转移(Ⅳ期),一线接受多西他赛+奈达铂化疗,PFS达34个月,说明对化疗高度敏感,但根据ESCORT-1st研究,一线联合免疫治疗(如卡瑞利珠单抗+TP方案)可能进一步提高PFS和OS[1]。二线治疗采用先免疫单药(卡瑞利珠单抗),后联合抗血管靶向,最终达到CR,PFS超46个月,疗效显著,但若直接采用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方案,可能获益更佳。整体治疗策略符合指南。对于免疫联合治疗时机可能有更多优化的选择。
Q2:该患者二线接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可控。请您结合联合机制、研究数据,对患者目前取得的疗效进行评价。
李丽教授:本例患者二线采用卡瑞利珠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6周期后达CR,PFS超46个月,疗效显著。其机制在于PD-1抑制剂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CAP 02研究支持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可提高OS和PFS[4]。患者的疗效远超多数临床数据,表明该方案在食管癌二线治疗中具有深度缓解和长期获益的潜力,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Q3:该患者目前仍在持续接受免疫单药维持治疗,疾病处于稳定状态。请您就该维持治疗的时长发表一下看法,并谈谈后续对该患者的治疗或随访计划。
李丽教授:该患者已达CR,仍在接受卡瑞利珠单抗维持治疗,但关于维持治疗的最佳时长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结合临床经验,维持治疗可考虑持续2-3年或至疾病进展,但长期免疫治疗也可能增加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CIP、内分泌异常)的风险。因此,后续管理应个体化评估,密切监测疾病状态和治疗耐受性。建议每3个月复查影像学及免疫相关指标,如患者持续CR且无进展,可考虑逐步减量或停药,同时保持严密随访,确保在疾病复发时能及时干预,以最大化长期生存获益。
Q4:请您用一段话对该病例进行简单总结。
李丽教授:本例为食管癌术后双肺转移(Ⅳ期)患者,一线接受多西他赛+奈达铂化疗,获得34个月PFS,疗效显著,但未联合免疫治疗,可能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二线治疗采用卡瑞利珠单抗单药→卡瑞利珠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维持的阶梯式治疗策略,在6周期后达CR,PFS超46个月,体现了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的强效抗肿瘤作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CIP、RCCEP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经及时处理后恢复良好。目前患者仍在免疫维持治疗,疾病持续稳定,提示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可为晚期食管癌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为类似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 Huiyan Luo, et al. Final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phase 3 ESCORT-1sttrial: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2024 ASCO Abstract 4055.
2. Huang J, Xu J, Chen Y, et al. Camrelizumab versus investigator's choice of chemotherapy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ORT):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2020;21(6):832-842.
3. Lu Z , Sun G , Li J ,et al.Effectiveness, safety, and patterns of use of camrelizumab in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pooled analysis of 987 patien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025, 74(4).
4. Meng X, Wu T, Hong Y, Fan Q, Ren Z, Guo Y, et al. 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P 02): a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7: 245–53.
材料编号:TG - 肿瘤-胃肠食管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 - 045 - 2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