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的确不容易治好,这话没错。但有些人听完这话就觉得,不如不治,顺其自然,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这种想法其实不是少数,甚至有人公开鼓吹“血糖高没啥事,别乱吃药”。医生听到这种说法只会摇头叹气,但他们说的那些“实情”,很多人却根本没听懂。

先讲个简单的情况。一个刚查出糖尿病的人,血糖高一点点,没啥明显不舒服。他不治,也不怎么管饮食,几年后感觉还是挺精神的,就更觉得糖尿病是“虚惊一场”。

但这就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它发展慢、动静小、起初几乎无感。一旦身体开始出事,基本就是大事。

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都是一步步来的,不会突然爆发,但也不可能轻易逆转。

这种病拖得越久,代价越大。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一份统计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约1.29亿,但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血糖控制达标。

长期血糖高的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升约3倍,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30%,糖尿病肾病比例接近20%。

而最关键的是,绝大部分重症糖尿病人,在发病前五年都没有明显症状。

也就是说,等他们意识到身体有问题的时候,肾功能已经废了,眼睛也模糊了,腿开始发黑。

这个阶段再治,不管用什么药,都只是延缓一点恶化,根本谈不上“治好”。

有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糖尿病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个长期的选择题。绝大多数人不是死于糖尿病本身,而是死于对糖尿病的误判和不作为。

也正因如此,那些真正能活得久、活得健康的糖尿病人,都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持久、琐碎的自律。不是吃几天药、查几次血糖那么简单。

但光靠“积极治疗”也未必有效。糖尿病治疗很大程度上不是“治疗”本身的问题,而是认知方式出了偏差。

很多人盯着血糖值不放,今天高了就吃药,明天低了就停药,却完全忽略了背后真正在损耗身体的是胰岛素抵抗,是系统性的代谢紊乱。

血糖高只是结果,不是起点。这个误区一旦形成,后续再怎么吃药都很难真正控制病情。

更复杂的是,糖尿病跟一个人的生活节奏、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心理压力有非常深的关系。

有人血糖控制得好,不是因为药吃得多,而是因为他改了作息、减了体重、吃饭规律了、晚上能好好睡觉。

而这些事恰恰是最难坚持的,因为它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节奏快,大多数人更习惯“有病吃药”,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病根。

也有一类人,看起来“什么都没做”,但活得比谁都长。他们不吵不闹,也不天天查血糖,而是默默坚持控制饮食、规律作息、不贪杯、不熬夜。

他们不纠结药是不是毒副作用大,也不盲目追求血糖达标,而是把生活调节当成首要任务。其实,糖尿病并不是不能活很久,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活不到那个时候,就已经被并发症拖垮。

回过头来看那些说“不治反而活得久”的人,他们当中有的确实前几年状态不错,但到第七、第八年,身体彻底垮掉,肾透析、截肢、失明、昏迷,这些都不是极端个例,而是常态。

不治疗的糖尿病,早晚要还账,而且一旦出问题,就是整体系统性的崩盘。

不是某个器官出事,而是整个身体代谢崩溃,所有器官协作失衡。很多人死前的几个月里,天天在ICU,每天一大堆药吊水,花几十万也换不回来几天的生命质量。

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做过一个关于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长期追踪研究。

结果显示,患病10年以上的糖尿病人,如果在前5年内血糖控制良好、生活方式稳定,其后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超过60%。

而那些前5年不重视的人,即便后来再积极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70%。也就是说,糖尿病前期的态度,几乎决定了后半生的生活质量。

这一切都说明,糖尿病的可怕并不是“会死人”,而是“拖着人慢慢死”。它不是爆发型的杀手,而是磨人的慢毒。

真正想活得久、活得自在,不是去问“吃什么药最好”,而是看能不能把控住自己的欲望,愿不愿意为未来的身体,牺牲当下的一点轻松。

如果糖尿病是慢慢拖垮人的病,那有没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让它得逞?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让糖尿病在初期就被“卡死在原地”?换句话说,除了控糖,还有没有比“控糖”更有效的方式?

答案是有,而且这个方法说出来很多人会觉得不搭界:适量稳定地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

这不是忽悠。很多人一听“控制血糖”,第一反应就是戒糖、少吃主食,但忽略了一个问题:糖尿病人的代谢问题,其实不仅是糖的问题,更是蛋白质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身体蛋白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流失,最终反过来让血糖更难控制。

2021年《糖尿病护理》期刊上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每日适量摄入高生物价蛋白质(如鸡蛋、鱼肉、乳清蛋白),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胰岛素分泌。

这不是单纯的营养补充问题,而是整个代谢系统的调控方式。吃对蛋白,能够延缓餐后血糖波动,减少脂肪堆积,还能增强饱腹感,降低进食频率,从源头减轻胰岛负担。

这个方向很多人没注意,但从代谢学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干预入口。

简单说,控制糖尿病不只是少吃糖,更是要吃对蛋白。当一个人能够做到规律摄入优质蛋白,同时配合合理锻炼、管理好睡眠和压力,那血糖问题往往就不会走到失控那一步。

问题是,大多数人宁愿吃保健品、信偏方,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吃点鸡胸肉。

间歇性断食最近几年特别火,很多糖尿病患者尝试通过延长空腹时间,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一些短期研究确实发现,16:8 或 18:6 这种断食模式,在一两个月内能降低空腹血糖、减少脂肪积累。

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做不到长期坚持。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血糖波动反而更剧烈。

而且对部分人来说,长期空腹会导致低血糖反弹、胃酸紊乱,甚至增加压力激素分泌,让胰岛功能进一步下降。

所以,间接性断食并非万能法宝,只适合个别体质好、血糖波动不大的患者尝试,且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如老老实实三餐规律、晚餐少吃、蛋白足量。与其追求极端方法,不如从生活习惯里做减法。

糖尿病,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血糖高不高,而是这个人如何面对生命的长期过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唐萍,彭映红.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月刊,2023,18(06):31-3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