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天天批评孩子」「看到孩子的进步也默不作声」而是在他们摔倒时忍住搀扶的手,把「妈妈来」换成「试试看」——这是35岁后才懂得的克制与守望。
“孩子就得批评!”
“为什么啊!”
“不然内心太脆弱。”
“你看现在青少年心理多脆弱?”
2022年,针对2002位家长进行了一份调查,调查显示,78.9%的家长表示,使用过惩罚式教育。
什么是惩罚式教育?
它包括脏话批评孩子、否定式批评、情绪化斥责、高期待批评、无依据批评、过度惩罚性批评等不当的教养方式。
部分家长以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为初衷,以为经常批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练就一身“钢筋铁骨”的心劲,应对外界的负面评价。
却不知,自己的行为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反而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但到底该怎么做呢?
“妈妈,我不想做作业了。”
“能跟妈妈说说原因吗?”
“太难了……”孩子边说,边把头埋在臂弯里。
小孩子的世界有小孩子的问题。
在父母眼里,那都不是事。那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啊~
但是孩子是第一次遇到。
孩子的世界除了家就是学校,每天9小时待在学校,学习上的困难,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孩子“觉得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呢?
01 内驱力不足
内驱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学习的困难容易打退堂鼓,缺少学习自觉性。日常学习中,不催不动笔、做事拖拖拉拉、做题时左顾右盼,脑子里总会分心想着玩什么。
内驱力充足的孩子,遇到难题可能也会唠叨两句、发几句埋怨的话。但人家说完会拿起笔继续研究题,不轻言放弃。所以人家成绩能保持在优秀的水平~
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曾说:“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如何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呢?
-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建立学习自信心。
- 和孩子一同面对学习困难,如和孩子分析错题、提升学习能力。
- 给孩子学习的动力,如学完习就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
- 给孩子自主权,如写完作业后,时间自由安排。
- 减少外部驱动力,如考100分买一个玩具,要不得。
-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引导孩子成为“他心中的那个目标人物”。
02 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
遇到困难就退缩,说明这个困难已经很大了,孩子独自面对有困难,但这个能改善!需要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力量。
我家姐姐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怎么学也学不好。到了高年级,一说起英语,
孩子直说:“不想学。”
“一个单词也看不懂。”
“学英语就像看天书。”
当孩子自己无法克服困难的时候,真的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帮助,就是陪伴、鼓励、认可。
之后的时间,我们一起背单词、读课文、做卷子、分析卷子、查语法知识……
孩子每次背单词快了1分钟,我都会告诉她,“背单词比昨天快了1分钟,说明你慢慢摸到窍门了”。
孩子的英语,也从“全懵状态”进步到“能看懂题”“看到单词会拼读”“知道汉语意思”“能说简单句”……
最后英语从不及格,到10分10分进步,到及格,到90+。
鼓励孩子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孩子想退缩的时候,我就给她讲袁隆平爷爷在稻田中,从14万株稻穗中,一株一株筛查符合条件的水稻,最后只找到6株。
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我就和她一起读钱学森爷爷带领中国搞导弹的事迹。
当孩子背不下来,一拖再拖的时候,我们就一起读屠呦呦奶奶研究青蒿素的过程。
孩子读了大科学家的故事后,就会叨咕着:“谁还没遇到过困难呢?我才不要被困难打倒。”
她就这样被科学家的精神一点点感染着。
也是用行动向科学家学习,一点点地克服了学习英语的困难。
读了《大国脊梁》以后,孩子说:“我要当医生,像钟南山爷爷那样救死扶伤,成为伟大的医生。”
孩子的童年,需要这样的榜样,不仅帮她提升面对困难的勇气,还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一本书介绍八位科学家,图文结合,适合小学生阅读,幼儿园小朋友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阅读。
让孩子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他们钻研的精神,从而激发孩子内在动力,遇到困难不放弃,内驱力更强。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榜样力量,真的比我们说教、唠叨100遍更有效果。
结合父母的夸奖且“具体”夸奖,孩子的内驱力才会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