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春季是阳气开始升发的季节,此时肝气当令,肝属木,若肝气过旺易克制脾土。同时,清明节前后降雨增多,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气加重,更容易导致脾胃受困。这种情况下,人们常会出现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大便黏腻等湿邪困脾的症状,俗称“湿滞”。因此,岭南居民普遍重视祛湿和消滞的调理方式。
不过在中医理论中,“祛湿”和“消滞”,虽然都与脾胃功能相关,但病因、症状和调理方法还是有些区别。
祛湿
祛湿就是针对体内“湿邪”的治法。湿邪的来源分为外湿(如回南天、淋雨涉水等)和内湿(与水湿运化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水湿内停,如脾虚湿困)。
湿气较重的人群,常会出现头身沉重、排便黏腻、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带有齿痕等表现,部分人还可能伴有皮肤油腻、水肿或体重增加等问题。
根据不同成因和体质特点,可选用多种祛湿类药物进行调理,如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或健脾祛湿等类型。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兼具食疗与药用价值的食材也被广泛用于祛湿保健,常见的如 茯苓、薏苡仁、芡实、白术、赤小豆、砂仁等。
消滞
“消滞”通常是指消除食积或气滞的一种调理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在儿科领域,这一概念更多地指向因饮食不当引起的积滞问题,其治疗目的在于疏通脾胃的气机运行,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
存在积滞的人群,常见症状包括腹部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下降、口中有异味、排便不畅或便秘、舌苔厚腻等。
针对不同的成因和表现,可选择使用具有消食导滞或理气通滞作用的药物进行调理。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兼具食疗与药用价值的食材,也被广泛用于帮助消滞,如 山楂、麦芽、鸡内金、莱菔子和陈皮等。
祛湿和消滞
常常“啪住上”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湿气过重与食积滞留的一些症状颇为相似,比如舌苔厚腻、排便不畅、胃口不佳等。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是调节全身气机的关键枢纽,其特性是“喜燥恶湿”,也就是说,脾容易被过多的湿气所困扰。当湿邪偏重时,容易阻碍脾胃的正常运作,影响其对水谷精微的转化吸收,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的不适。而饮食积滞同样会阻塞脾气机转,使脾无法正常运化体内的水湿,进而导致湿邪内生,出现类似湿气重的表现。“湿”与“积”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因此,在调理过程中,“祛湿”和“消滞”常常被结合使用,相辅相成。
祛湿和消滞该怎么用
祛湿
出现湿气重的表现,例如头身困重、困乏、大便黏腻,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有齿痕等,或者遇上外湿重的天气如回南天。我们可以只用一些具有祛湿功效的食材,例如 茯苓、芡实、薏米、扁豆煲汤。
可以结合天气或个人体质进行食材搭配。
清热祛湿
遇天气闷热、湿度大,或人舌苔黄腻、口中黏腻但不想喝水、小便色黄、怕热等,可以搭配冬瓜、赤小豆以清热祛湿。
材料:薏米、芡实各10克,生姜4-5片,冬瓜100-200克(根据食用人数增减用量)。湿热重可再加赤小豆10克。
做法:将以上材料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开后关小火再煮2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
适合:1岁以上儿童。需要时一周1-2次。
温化寒湿
遇天气湿冷,或人舌苔白腻、舌质淡、手脚怕冷,可以搭配胡椒、花椒、丁香等具有芳香散寒的材料以温化寒湿。
材料:茯苓、芡实各10克,花椒5克,红枣1-2颗,生姜2-3片,排骨250克焯水去浮沫备用(根据食用人数增减用量)。
做法:将以上材料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开后关小火再煮2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喜欢排骨软烂的可以将排骨先煮20-30分钟。
适合:1岁以上儿童。需要时一周1-2次。饮汤吃肉。
消滞
饮食积滞,一般都是饮食不节制导致,例如胡吃海喝、过度喂养。吃多了之后容易出现腹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口气重、大便不畅或便秘、舌苔厚腻等。这时候就可以用一些消食导滞的材料,例如山楂、麦芽、莱菔子、陈皮等煮水或煲汤。
消食三星汤想必家长们都不陌生,是很经典的消食茶汤。组成包括山楂、麦芽、谷芽。其中山楂擅消肉食,而麦芽、谷芽擅消米面薯蓣甜食一类。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做出许多变化。像现在正处清明节气,雨水开始增多,气温和湿度都在不断上升,尽管后续时不时还会有冷空气来袭,但影响有限。南方尤其广东及周边开始逐渐进入“湿热”模式。三星汤配上茯苓、薏米等材料,不仅消食,还可健脾祛湿。
材料:麦芽、茯苓、薏米各10克,山楂5克。如有腹胀、大便不畅,可加莱菔子10克或陈皮5克。
做法:上述材料入锅或壶,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小火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消食导滞,健脾祛湿
适合:1岁以上的儿童。需要时一周1-2次。
健脾
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已经忌口一段时间了,也用了祛湿汤,但是依然有舌苔厚腻、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症状,这可能就是脾虚不运了。这时不能单纯的祛湿消滞,还得兼顾健脾助运,脾胃健运则水湿自消。
材料:茯苓、芡实、山药、白术各10克,生姜2-3片,排骨250克焯水去浮沫备用(根据食用人数增减用量)。
做法:上述材料加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再煮30分钟即可,最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喜欢排骨软烂的可以将排骨先煮20-30分钟。
功效:健脾助运
适合:1岁以上的儿童。需要时一周1-2次。1-3岁每次50-100ml,3-5岁每次100-150ml,5岁以上每次200ml。饮汤吃肉。
助脾运、祛外湿
长期居住地下室,或天气潮湿、淋雨涉水等,都可能导致外湿入侵身体。可以使用艾草、花椒煮水沐足,温阳行气以祛湿。
湿气重的时节,应该少吃生冷,例如冷饮、雪糕一类的,包括一些冰镇的瓜果,生冷食物会阻碍脾胃阳气升发疏散,导致湿气内生。一些滋腻的食物,例如清明前后常见的糯米制品青团,滋腻碍胃,同样不宜多食。
祛湿消滞的常见误区
1
过度依赖药物,忽视生活习惯
很多人习惯通过煲祛湿汤来调理身体。然而,即便是在潮湿的季节或地区,也并非每天都需要进行祛湿消滞。大多数人自身的脾胃功能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若没有明显不适,其实并不需要频繁借助外部手段干预。
用于祛湿消滞的食药材,多数具有一定的药性偏向,如温燥、苦寒或行气破气等作用。若长期频繁使用,反而可能对脾胃造成负担,甚至适得其反。
真正维持健康的根基在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过度依赖这些所谓的“保健汤水”。中医讲究以食物或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在身体出现偏差时,这些调理方式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要让它们发挥最佳效果,前提是建立在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的基础上。
如果一边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一边又指望一碗祛湿汤就能“力挽狂澜”,那就如同“熬最晚的夜,却敷最贵的面膜”——治标不治本,终究难以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
2
盲目跟风、人人祛湿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祛湿消滞的调理。是否需要祛湿,首先要结合天气变化,其次要观察身体的实际状态。例如,在“回南天”等潮湿环境下,如果自身并无头身困重、舌苔厚腻等湿气明显的症状,就不必每天都进行祛湿。反之,在秋冬季本应干燥的情况下,若因饮食过量或摄入寒凉食物而出现内生湿滞的情况,则可以适当进行祛湿调理。
对于体质偏弱的人群来说,单纯使用祛湿消滞的方法往往并不合适,若处理不当,反而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例如,一些人本身脾胃虚寒,却长期依赖薏米、赤小豆等偏寒性的食材祛湿,可能会导致腹泻或便秘反复,加重身体不适。这类人群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兼顾温阳益气与健脾扶正的调养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是健脾胃的根本
1
饮食有节——减少外源负担
脾胃真正偏爱的,并非昂贵药材,而是规律的一日三餐和恰到好处的饮食节制。当进食变成一种从容、有节奏的疗愈方式,许多长期困扰的不适,如腹胀、排便不畅、口气重等问题,或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
2
充足睡眠——修复脏腑潜能
好的睡眠能助肝胆疏泄气机。若长期熬夜,肝血耗伤则疏泄失常、肝郁克脾,可以导致脾虚湿困、运化无力,出现腹胀、大便黏滞,或者导致阴不制阳、胃火亢盛、虚火上炎,引发口苦、口臭、反酸等。
3
适当运动——激活内在动力
脾主四肢肌肉,而四肢肌肉的活动也能反过来影响脾胃。适度运动能升阳助运、使气机通畅,水湿自然无法停聚。现在正值春季,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更应该运动,尤其多做一些纵向运动,如打篮球、跳绳、跳跃运动等,不仅有助于气机舒畅,还能帮助长高串个。
不论大人孩子,饮食、睡眠、运动如同健康三角架,共同支撑脾胃功能,三者协同,方能实现“正气存内,湿滞不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