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儿童保健门诊,一场关乎成长的孤独症早期筛查正在进行,2岁半的乐乐(化名)眼睛认真盯着卡片,好奇地跟随儿童保健师的引导识物。
同一时刻,在三楼的心理门诊,16岁的高中生丽丽(化名)专注地摆弄着沙盘,心理治疗师在一旁静静守候,以专业的洞察捕捉着少女无声的表达。
评估中的温情关怀,沙盘上的心灵独白
两个同一时空下的场景
紧密地勾勒出
石狮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的温暖图景
今年,宝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响应“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要求,构建起覆盖全年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从婴幼儿的发育筛查到青少年的心理疏导,从孕产妇的情绪管理到老年群体的认知关怀。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找到‘心灵港湾’。”中心主任陈裕峰介绍。
宝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门诊开诊
市级专家下沉
“星星驿站”服务升级
“宝宝2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平时也不爱和人对视,我们担心是不是发育有问题。”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今年3月,“星星驿站”服务迎来升级,中心开设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每月邀请石狮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李梅华、冯冰冰定期下沉坐诊,应用“儿童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为初筛异常儿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复筛评估。
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孤独症儿童初筛工作
“过去,基层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手段有限,主要通过儿童发育预警征检查表开展初筛,发现问题后再转诊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师王薇坦言,如今专家下沉复筛,为家长省去了奔波的辛苦。“对于疑似孤独症儿童,我们还会定期随访,持续关注孩子的干预进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管理。”
石狮市妇幼保健院专家定期下沉为异常儿童复筛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等。”王薇特别提醒家长,若孩子出现以下行为需尽早就医排查,如,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极少通过玩具进行假想游戏,语言发育迟缓,无意间重复一些动作等。
“很多家长对孤独症了解不足,容易错过黄金干预期。”王薇强调,因此,基层早期筛查、科学引导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如果尽早开始并持续进行科学干预,相当一部分的孤独症儿童将来可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支持环境下就业,实现自食其力。对于能力得到很好开发和训练的儿童,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取得较大成就,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心理门诊开设
揭开“披着外衣”的痛
反复胃痛、莫名头痛、彻夜失眠……当各项医学检查都显示正常,这些挥之不去的身体不适,或许正在悄悄传递着被忽视的心理信号。
“心病常常披着‘躯体化’外衣就诊。”宝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蔡双印一语道出心理健康服务落地基层的重要性。扎根基层全科医疗多年以来,他在日常诊疗中发现,有不少患者因反复躯体不适就医,最终在心理评估中找到病根。
这一现象在中老年群体尤为突出。他回忆,此前就有一位60岁的老人长期饱受睡眠、心慌困扰,一度以为是心脏问题,跑遍多家医院检查均无果。直到来到社区就诊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位老人存在心理问题。如今,经过一年的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老人的症状改善明显,生活已经恢复正常。
像这位老人一样,许多患者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往往将心理问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躯体疼痛,坚定地认为就是“睡不好”“浑身难受”。蔡双印指出,在基层诊疗中,许多查无实“症”的病例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若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与躯体疾病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也不少见。蔡双印提到,部分青少年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家长起初以为是身体疾病,实则是因学业压力、考前紧张等问题导致的焦虑,或是因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问题导致的抑郁。
心理治疗师蔡双印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利用沙盘“搭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的长期随访关系,更有利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转变居民‘重躯体、轻心理’的传统观念。”陈裕峰表示,此次心理门诊的设立,标志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的躯体疾病治疗,向全方位健康管理转型升级,真正实现身心同治的健康守护。
编辑:郭梦静
初审:陈偏偏
复审:王泽漳
终审:郑清峰
来源:“石狮融媒”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