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我国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 3-4 倍,40 岁以上人群高发,尤其多见于有前列腺增生、尿路梗阻病史者。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60% 的患者因早期忽视 “排尿不适” 症状,拖延至结石卡顿、引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才就诊,严重时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守护泌尿系统健康。
一、诱发膀胱结石的 3 类核心因素
膀胱结石的形成本质是 “尿液中晶体物质过度沉积,超过尿液溶解能力”,诱因与排尿习惯、身体代谢、尿路结构密切相关:
尿液潴留是首要诱因。长期憋尿(如工作忙时憋尿超 4 小时)、前列腺增生(男性)、神经源性膀胱(如糖尿病并发症、脊髓损伤)等,会导致膀胱内尿液无法完全排空,残余尿量增多 —— 尿液长期滞留会让晶体物质(如草酸钙、磷酸钙)逐渐沉积,像 “泥沙淤积” 一样形成结石。临床数据显示,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结石发病率是普通男性的 5 倍,残余尿量超 50ml 者,结石发生率达 30% 以上。
代谢异常加速结石形成。高尿酸血症、高草酸尿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代谢问题,会导致尿液中尿酸、草酸、钙等晶体物质浓度升高:尿酸过高易形成尿酸结石,草酸摄入过多(如长期大量吃菠菜、甜菜)易形成草酸钙结石;此外,长期饮水不足(每日饮水量<1500ml)会让尿液浓缩,晶体物质更易沉积,我院统计显示,每日饮水不足 1000ml 的人群,膀胱结石发病率是足量饮水者的 2.8 倍。
尿路梗阻与感染助推病变。尿道狭窄、膀胱颈梗阻等尿路结构异常,会阻碍尿液排出,加剧尿液潴留;同时,尿液滞留易滋生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发尿路感染,感染产生的炎性分泌物会成为晶体沉积的 “核心”,加速结石形成,形成 “感染 - 结石 - 梗阻” 的恶性循环,这类患者结石复发率超 40%。
二、膀胱结石的 4 个典型信号
膀胱结石症状与结石大小、是否卡顿相关,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 排尿突然中断伴疼痛:最典型症状,排尿时突然感觉尿流中断,下腹部、会阴部出现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男性),改变体位(如蹲下、跳跃)后又能继续排尿,这是结石堵塞膀胱出口的表现,普通尿路感染不会有 “排尿中断” 症状;
- 尿频、尿急、尿痛:结石刺激膀胱黏膜,会导致膀胱敏感性升高,出现频繁想排尿(尿频,白天超 8 次、夜间超 2 次)、排尿时急迫难忍(尿急)、排尿时尿道或下腹部刺痛(尿痛),部分患者排尿后仍有 “尿不尽” 感;
- 血尿:结石摩擦膀胱黏膜导致黏膜破损,会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呈淡红色、洗肉水样),或显微镜下血尿(需化验发现),多在排尿疼痛时伴随出现,若血尿持续加重,可能提示黏膜损伤严重;
- 下腹部坠胀不适:结石长期刺激膀胱或引发慢性炎症,会导致下腹部持续坠胀、隐痛,久坐或憋尿后加重,部分患者会误以为是 “前列腺炎”“盆腔炎”,延误检查。
三、及时治疗:防并发症的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膀胱结石治疗需 “分大小、对症治”,避免引发肾损伤:
- 小结石(直径<1cm):若结石光滑、无梗阻,可通过 “多喝水 + 药物辅助” 排出,每日饮水 2000-3000ml,增加尿量冲刷膀胱,配合口服排石药物(如枸橼酸钾,碱化尿液帮助溶解结石),每周复查 B 超观察结石位置变化,多数小结石可在 2-4 周内排出;
- 中大型结石(直径≥1cm):需通过微创手术清除,常用经尿道膀胱镜碎石取石术 —— 无需开刀,通过尿道插入膀胱镜,用激光或气压弹道将结石击碎后取出,创伤小、恢复快,术后 1-2 天即可出院,适合大多数患者;若结石过大(直径>4cm)或合并严重膀胱憩室,需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
- 病因治疗:针对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诱因,需同步治疗(如前列腺电切术、尿道扩张术),减少结石复发;高尿酸患者需控制嘌呤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海鲜),高草酸患者减少草酸食物摄入,从源头降低结石形成风险。
预防方面,日常避免憋尿,每 2-3 小时排尿一次;保证每日饮水量,尤其夏季或运动后及时补水,让尿液保持淡黄色;有前列腺增生、代谢疾病者,定期做泌尿系统 B 超(每年 1 次),早发现、早干预。若出现排尿中断、尿痛、血尿等症状,别拖延,及时到泌尿外科做 B 超或 CT 检查,避免结石引发尿路感染、肾积水,守护泌尿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