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的"别称"主要是指除了正式名称之外的其他称呼。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1. **乡试**:通常在省城举行,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乡试的别称有时也被称为“秋闱”,因为考试一般在秋季进行。
2.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的贡院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会试的别称有时也被称为“春闱”,因为考试一般在春季进行。
3.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地点在紫禁城的太和殿(或其它指定场所),考中的称为“进士”,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殿试没有特别的别称,但因其重要性,有时也被视为科举的最高峰。
总的来说,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别称就是“秋闱”和“春闱”,用以区分不同季节举行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