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食物是否吃得越多就越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食物并非吃的越多越好。从身体的生理机制来看,人体的消化系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我们过度进食时,肠胃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不适症状,长期如此甚至会引发肠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而言,摄入的食物超过身体的消耗需求,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增加肥胖的风险,而肥胖又与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再者,过度进食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平衡。例如,大量进食可能会干扰对其他重要营养素的摄取,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适量的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活动量等合理安排食物的摄入量,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饮食健康 吃的少寿命长 吃的慢寿命长

  食物是延续生命的基础,没有食物,那么我们很容易被饿死,那么,是否吃的越多越好呢?其实,吃的多并不代表健康,少吃多餐才有益身体健康。

  食物是人体绝大部分的营养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得越多越好,对食物的摄取也应得法,否则反会损寿。现代社会常见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恰缘于摄入营养过剩。因此,食物摄入量与健康长寿有很密切的关系。

  古人对此其实早有警醒。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明确阐述了所食多少与寿命的关系,他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众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而唐代百岁医学家孙思邈更精辟地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说,一顿不能吃得过多,每餐进食量宜少,每日可以适当增加进食次数。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在贫瘠的北部撒哈拉大沙漠有一支古老的部族——图布族。图布族人一日三餐都很少,但身体却异常强壮,多寿星。

  现代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曾有学者用大鼠进行营养对寿命疾病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限食组比不限食组的寿命要长,而且限食组大鼠罹患肾病、肿瘤的比不限食组少,发生疾病的时间也晚些。实验还发现,从少年期限食,最能延年益寿。另有人曾对1400名处于正常热量供应状况下的60~64岁的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668人,每天吃1~2顿饭,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另外168人把同样的饮食分为6次吃,即一天吃6顿,总量不变,患心血管病的人仅有1/6,比一天吃1~2顿的,患病率减少50%;比一天吃三顿的,患病率下降18.8%,这说明,少吃多餐的确有益于人的健康。

  那么,食物摄入太多究竟对身体有什么损伤呢?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吃得太多,超过自己的消化能力,会损伤肠胃功能。前人还有“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之说,指出了摄食过多的具体危害,即“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吃得多,大、小便就多,身体容易发胖,饮食也不容易消化完全,晚饭吃得太多,还会影响睡眠,这就是“五苦患”。对此,养生须慎诫之!

  那么,怎样把握“少食”的量度呢?

  其实人体自身是一个很严密的系统,每当进食到一定量的时候,身体自然会发出信号,那就是“饱”感。我们日常只要细心体会,自然能明显感觉到,一旦“饱”感出现,就该及时停箸,此即“少食”。如果继续进食,甚至出现“饱胀”“撑满”的感觉,说明摄食过量,不利健康。当然,此处所提到的感觉,是针对没有疾患的人群,如果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或者因为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到胃肠道功能的,则不在此例。若感觉每餐少食提供的热量不足,尚可增加进食次数。例如老年人一天可进食四至五次,每次食至饥饿感消失即可,这是老年饮食养生一法。

  可见,人欲得长寿,当谨记南宋享寿85岁高龄的大文豪陆游所说“多寿只缘餐饭少”,把“少食”作为养生要务,严防多食伤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食物是否吃得越多就越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