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姚广孝临终时,明成祖朱棣问他有何心愿,姚广孝回答:请放了此人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病重,明成祖朱棣前去探望,关心地询问他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姚广孝稍作沉思后回答道:“溥洽已经被关在牢里十几年了,我希望陛下能赦免他。”

溥洽,明朝著名僧人,是朱棣侄子建文帝的主录僧。在十几年前,朱棣攻占南京时,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溥洽被擒。朱棣希望通过他得知建文帝的下落,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溥洽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姚广孝之所以提出这个请求,可能是出于对同类的怜悯,亦或许是临终时的一丝善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除了请求释放溥洽外,已无其他要求。朱棣一直对姚广孝心存敬意,很快便答应了他的请求,释放了溥洽。

此时的溥洽已年逾七十,长期囚禁让他白发苍苍,形容憔悴,几乎是个瘦弱的老人。获得自由后,他跪在姚广孝床前,满怀感激地说道:“我的余生,全由您赐予。”

姚广孝看着这位与自己结缘深厚的僧人,内心浮现出自己那波澜壮阔的生涯,顿时感到心愿已了。不久后,他安详地去世。

1. 精通三教的僧人

姚广孝与溥洽一样,原本也是一位服务于明朝皇室的僧人,但与溥洽的单一佛学修为不同,姚广孝通晓儒、释、道三教。他出身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医学世家,14岁便出家,法名道衍。刚刚出家后,他便师从苏州相城灵应宫的道士席应真,开始研习阴阳术数。

洪武年间,道衍曾游历嵩山,偶遇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仔细观察道衍的相貌后,感慨道:“你的相貌不同寻常,眼眶像三角形,气质如同病虎,天生嗜杀。”他还提到,“你与刘秉忠相似,须多加小心。”

刘秉忠,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重臣,以其博学多才、能文能武闻名。虽然道衍身为僧人,但他对权力与治世的兴趣显而易见,听到袁珙的预言后,他的内心反而一片高兴。

不久后,袁珙的预测得到了验证。

2. 辅佐燕王朱棣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召集天下僧人,为各位王爷祈福。道衍也被召集,且与当时的燕王朱棣产生了良好的关系。道衍请求随侍朱棣,朱棣答应了他。此后,道衍便跟随朱棣回到北平,并在庆寿寺担任住持,他经常拜访燕王府,朱棣每次都亲自接待,单独与他密谈,展现出极高的信任与尊重。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位,成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迅速实行削藩政策,将自己的叔父们贬为庶人。得知这一情况后,朱棣心生忧虑,再次与道衍商议对策。

道衍笃定地建议朱棣起兵反击,朱棣却有些迟疑,认为民心已倾向建文帝,自己举兵恐怕难以立足。道衍却直言:“我只知天道,不顾民心!”

道衍看出朱棣内心的犹豫,他便将袁珙和卜者金忠推荐给朱棣,帮助其分析时局。朱棣最终决定起兵,暗中招募兵员并进行训练。道衍则继续在幕后辅佐,确保北平看似平静安宁,未露出任何动静。

3. 奉天靖难

1399年6月,朱棣终于决定举兵起事。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袭击北平,屋顶的瓦片被吹落。朱棣看到这一情景,忧心忡忡,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然而,道衍反而安慰道:“这是祥瑞啊!风雨中飞龙在天,旧瓦落地,预示着新朝将来临。”

朱棣深知“新瓦”意味着什么,他不再犹豫,果断起兵,声势浩大地开始了靖难之役。道衍则留在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城。

在靖难的过程中,建文帝派遣大将李景隆率五十万南军攻打北平,姚广孝临阵指挥,与朱棣的援军形成内外夹击,最终大破南军。朱棣在外征战时,也常常听取道衍的建议,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会依据道衍的判断。道衍的见解常常精准无误,因此他不仅是军师,更像是朱棣的精神导师,指引着战局的走向。

4. 黑衣宰相

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成为明成祖。在对道衍的任命上,明成祖并未改变其佛教僧人身份,而是继续任命他为僧录司左善世,负责管理天下佛教事务。两年后,姚广孝被任命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辅佐明成祖的儿子太子。

尽管明成祖曾几次希望让姚广孝还俗,给予他官邸并让他成婚,但都被姚广孝拒绝。姚广孝依旧像在北平时一样,住在寺庙里,官服上朝,退朝后则穿着僧人的黑衣,因此他也被称为“黑衣宰相”。

1418年,姚广孝重病在床,依旧住在庆寿寺。明成祖前来探望,和他像往常一样交谈,感慨万千。看到姚广孝身体虚弱,明成祖特意送上金唾壶,关心他的起居。

在深思后,姚广孝提出了自己唯一的请求,要求释放溥洽。朱棣答应了他的请求,表示自己会考虑这个问题。最终,溥洽得以赦免,而姚广孝也在不久后安详去世。

5. 无评

姚广孝去世后,明成祖为他追赠“恭靖”谥号,并亲自制作了神道碑,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朱高炽继位后,姚广孝再次受到追崇,甚至获得了配享明太宗庙庭的待遇,这是当时文臣中极为罕见的荣誉。

然而,在他故乡长洲,姚广孝的处境却完全不同。曾经,姚广孝回家乡探望姐姐,却被冷漠拒绝;他去拜访旧友王宾,王宾也将他拒之门外,传来一句:“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在家乡遭遇这种冷遇,姚广孝不禁心生惆怅。尽管他在朝廷内受到极高的尊重,但回到故乡,他却成为了被遗忘的人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姚广孝临终时,明成祖朱棣问他有何心愿,姚广孝回答:请放了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