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日前,河北省邯郸市一女子用网传方法去除保温壶内的水垢,不料壶内高温液体突然喷出,导致其面部烫伤。该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该女子只是想把壶洗干净,没想到省事的“生活妙招”带来了大麻烦。这起事故提醒我们:被剪碎的“知识”,或许暗藏风险。
老年人是“生活妙招”类短视频的主要受众。许多平台以“居家智慧”“小窍门合集”为卖点,用夸张的语言、明显的对比吸引老年人关注。对不少老年人而言,这类内容既有趣又实用,他们相信“能看懂、能模仿”的视频比广告更可靠。然而,很多视频没有经过专业验证,省略了安全条件与科学解释。
知识的碎片化传播让受众只能管中窥豹。部分短视频作者的剪辑逻辑是取悦算法,而非传递真相。制作者只留下“有效”的一幕,却删掉条件说明;只展示“结果”的画面,却隐去正确操作的细节。在算法的加持下,当老年人看过几次“生活妙招”后,平台便会自动推送更多类似内容,让他们沉浸在“反复学习”的循环中。点赞和评论更是营造了一种虚假的“共识感”,仿佛大家都这样做就一定没问题。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受众来说,这种“虽然不假但也不全”的信息最容易混淆视听,也最容易让模仿者受伤。
老年人对“经验知识”的信任,也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老年人时间充裕、社交变少,短视频成了“陪伴者”和“老师”。有人在其中寻找归属感,有人通过分享视频获得认可。然而,平台上的“生活智慧”,若缺乏科学审核,就可能成为伤人的“知识陷阱”,老年人分享生活智慧的美好初衷则可能被其中掺杂的风险消磨掉。
真正的防护不在封禁,而在引导。相关网络平台应当对涉及加热、化学反应、食材配比等内容设立显著的安全提示,对“生活技巧类”视频建立专业审核机制。媒体与社区也应主动承担责任,通过报刊、老年大学课堂、社区讲座等渠道,用老年人听得懂的语言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让科学回到生活现场,是避免悲剧重演的根本之道。
家人的关心同样重要,子女不能只在事故发生后劝父母“少看视频”,而应帮助他们获取科学权威的信息。知识的力量,不在于传播多快,而在于能否被正确理解。
此次事故是一次意外,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碎片化知识”的盲区。让老年人远离被剪碎的危险“妙招”,获得完整、权威的科学知识,才是数字时代最值得用心去做的“银发安全工程”。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郑颖璠
编辑:尤颖康 李诗尧
校对:于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