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黄脸”莫恐慌 中医辨根源

人到中年,王女士被自己日渐“泛黄”的肌肤所困扰。脸黄、手黄、脚黄……种种迹象让她深陷肝炎的担忧之中。自行服用保肝药不见起色后,忧心忡忡的她走进了威海市中医院肝胆病科。经过隋杨副主任医师的一番细致诊疗,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这并非凶险的肝病,而是身体内部发出的另一种“健康警报”。

皮肤异常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截然不同的健康密码。

“黄色”警报下的虚惊

皮肤发黄≠肝炎

“我是不是得了肝病?”这是许多发现皮肤变黄者的第一反应。“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皮肤发黄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食物色素、药物影响、贫血以及遗传因素等等,不能单一地归结于肝脏问题。”隋杨表示。

医学上令人担忧的“黄”是指黄疸,其特征是血清胆红素升高引发的皮肤和巩膜同时黄染。因此,发现皮肤明显发黄时,首先要“看眼睛”——如果眼白清澈,那么患上肝胆疾病所致黄疸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即便没有眼白发黄,但如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腹胀、腹痛等症状,尤其是在出现症状前有感染、服用药物或保健品、大量饮酒、胆石症等情况,依然需要高度警惕,应及时就医排查。

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考虑“假性黄染”——近期是否大量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这类食物摄入过量可能导致“高胡萝卜素血症”,引起皮肤发黄,特别是手掌、脚掌发黄。通常减少摄入即可恢复。

接诊王女士后,隋杨仔细询问并查体,发现患者无巩膜黄染的体征,且无特殊饮食及药物使用,进一步完善腹部超声、肝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表现。至此,王女士的“肝炎”警报得以解除。那么,王女士的“黄”从何而来?

中医视角下的“黄”

脾虚让人“面如土色”

问诊中,王女士诉说了更多困扰:除了皮肤发黄无光泽,还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情绪焦虑、大便稀溏、手脚不温等一系列症状。结合其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生活习惯,以及舌质淡白、舌体胖大伴有齿痕、脉沉弱的舌脉体征,隋杨心中有了答案——脾虚气血不足证。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管着饮食的消化吸收,并将这些营养物质转化为滋养全身的气血。同时,“脾属土,土色黄”,脾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肤色。“脾虚则色黄”,脾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于濡养,呈现出色泽黯淡的“萎黄”。气血不足则四肢失于温煦,出现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导致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加之长期熬夜耗伤阴血,思虑过度损伤脾气,共同导致了王女士身上的一系列症状。

因此,治疗关键不在“保肝”,而在“健脾”。为此,隋杨给予口服中药健脾益气养血,辅以疏肝理气,配合中药贴敷和艾灸以温阳益气。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每日按摩足三里、三阴交等保健穴位。经过一个月的调理,王女士的症状明显好转,皮肤重现光泽。

最后,隋杨提醒,皮肤是身体内部状况的镜子,发黄未必是肝脏的“求救”,也可能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叹息”。市民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气血,饮食忌生冷寒凉、油腻辛辣,适度运动,减少思虑,方能防患于未然。

来源:威海市中医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黄脸”莫恐慌 中医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