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想减重的人都有这样的烦恼
明明节食了
体重却纹丝不动
喝口凉水都觉得长肉
好不容易瘦下来
一吃就反弹……

其实,中医对肥重有着独特的认识:肥重的核心问题不是单纯的"吃多了",而是身体的脏腑功能失去了平衡。只有找到根源、避开误区、对症调理,才能健康减重、告别反弹。
一、如何定义肥胖,一起来看看
1、算算您的BMI(体质指数)
计算公式:体重(kg)÷ 身高²(m²)
超重:24 ≤ BMI < 28;
肥胖:BMI ≥ 28;
举个例子:如果您身高1.7米,体重75公斤,那么BMI = 75 ÷ (1.7×1.7) ≈ 25.95,属于超重。
不过,BMI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指标,它分不清您身上的重量是肌肉还是脂肪。所以,还要看下面这个指标。
2、量量您的腰围
腰围更能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情况:
男性腰围 ≥ 90厘米(约2尺7)
女性腰围 ≥ 85厘米(约2尺5)
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就属于"中心性肥胖",也就是俗称的"苹果型身材",这种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二、肥胖不仅"不好看",更存在健康风险
很多人觉得胖一点没关系,只是不太好看而已。其实,肥胖还会给我们带来健康风险。
代谢疾病找上门
肥胖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3%,脂肪肝患病率超过75%,血脂异常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心脑血管亮红灯
肥胖者患冠心病、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3倍,腹型肥胖者的风险更高。
其他并发症接踵而至
57%的肥胖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频繁缺氧会增加猝死风险;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率达19%,影响生育;男性可能出现生殖功能异常;长期肥胖还会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

三、中医认为,肥胖与这些因素有关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对肥胖有了详细的描述,将肥胖者分为"脂人"(脂肪多)、"膏人"(皮下脂肪厚)、"肉人"(肌肉结实)三类。
中医认为,肥胖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01
饮食不节制
现代人饮食中高糖、高脂、油腻食物太多,超出了脾胃的消化能力。
脾胃负责把食物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营养,当它们"超负荷运转"时,多余的水湿就代谢不掉,慢慢聚集成"痰湿",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古书《素问·奇病论》说:"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意思就是富贵人家吃得太好太精细,反而容易得肥胖病。

02
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肥胖的核心问题。
脾主运化,负责把食物转化成营养、运输到全身。脾虚了,运化功能就弱了,水湿停滞下来,慢慢变成痰湿。
元代名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肥人多痰湿,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化,故痰生之。"意思是:胖人大多痰湿重,根源是气虚,气虚就推动不了水湿代谢,痰湿就产生了。
03
生活习惯不良
久坐少动:气血运行变慢,脾胃气机呆滞,脂肪更容易堆积。
长期熬夜:消耗气血、损伤阴液,导致阴阳失衡、代谢紊乱,身体的"工作节奏"被打乱,脂肪更难消耗。
情绪不畅:中医讲"百病由气生",情绪不好时,很多人会"化悲愤为食欲",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四、肥胖常见的4种中医证型
根据《肥胖症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肥胖常见4种中医证型。对照看看,您属于哪一种?
类型一:脾虚湿阻型——"喝水都长肉"
典型表现:身体浮肿(尤其是下肢),头昏沉、身体困重,不爱动、懒得说话,肚子胀、食欲差,口淡无味,小便少,舌苔白厚腻。
成因:脾虚导致水湿代谢不出去,堆积在体内。
类型二:胃肠实热型——"吃完就饿"
典型表现:容易饿、食欲好,口臭、口干、口渴、爱喝水,便秘,舌苔黄厚腻。
成因:胃火太旺,消化快、吃得多,但脾运化不及时,转化成脂肪堆积。
类型三:肝郁气滞型——"压力大就想吃"
典型表现:两侧胸胁胀满,上腹胀气,女性可能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容易焦虑、情绪波动大。
成因:情绪压力大,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还容易情绪性进食。
类型四:脾肾阳虚型——"怎么都瘦不下来"
典型表现:脸色苍白、身体浮肿,特别怕冷,疲乏无力、腰酸腿软,肚子胀、食欲差,大便稀溏,舌淡胖。
成因:脾肾阳气不足,身体代谢功能低下,脂肪难以消耗。
五、中医减重"三板斧":吃对、动对、睡好
第一板斧:运动有讲究
不同体质的人,运动方式要有所区别:
脾虚、阳虚体质(脾虚湿阻型、脾肾阳虚型):适合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快走,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避免剧烈运动消耗气血。
胃火、气郁体质(胃肠实热型、肝郁气滞型):可适当加强运动强度,如游泳、慢跑、瑜伽、快走,以微微出汗为宜,帮助清热、疏解情绪。
第二板斧:睡眠与情绪管理
睡好"子午觉":子时(晚11点-凌晨1点)胆经当令,要熟睡以养胆气。午时(中午11点-下午1点)心经当令,午休20-30分钟养心气。避免熬夜,固定作息时间,睡前不看手机、不吃夜宵。
疏导情绪:肝气郁滞的人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按摩太冲穴(脚背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敲打大腿外侧胆经来释放压力,避免"化悲愤为食欲"。
第三板斧:吃对食物
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对应的食疗方案:
(1)脾虚湿阻型
推荐食材:
主食: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玉米、燕麦;
蔬菜:冬瓜、南瓜、山药、白萝卜;
肉类:鲫鱼(煲汤);
其他:茯苓、陈皮、生姜。
饮食禁忌:避免生冷(冰淇淋、冷饮)、油腻(肥肉、油炸食品)、甜腻(奶油蛋糕、甜点)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胃肠实热型
推荐食材:
主食:绿豆、荞麦、大麦;
蔬菜:苦瓜、黄瓜、芹菜、莲藕、马齿苋、白菜;
水果:西瓜、梨、香蕉(适量);
其他:绿茶、决明子茶、荷叶茶。
饮食禁忌:避免辛辣(辣椒、花椒)、燥热(羊肉、狗肉、韭菜)、温补(榴莲)及油炸烧烤食品。
(3)肝郁气滞型
推荐食材:
蔬菜:白萝卜、洋葱、芹菜;
水果:柑橘、金桔、山楂;
其他:玫瑰花茶、茉莉花茶、佛手、陈皮、麦芽。
饮食禁忌:避免容易胀气的食物(豆类、红薯),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加重焦虑和失眠。
(4)脾肾阳虚型
推荐食材:
肉类:羊肉、牛肉、鸡肉、虾;
蔬菜:韭菜、山药、生姜、大蒜;
其他:核桃、栗子、杜仲、芡实、莲子、肉桂。
饮食禁忌:严格避免一切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西瓜、苦瓜、螃蟹等。

六、减重路上的2个“误区”
误区一:过度节食——越饿越胖的怪圈
很多人以为不吃就能瘦,但过度节食会让身体启动"节能模式",基础代谢率下降,一旦恢复饮食,体重立刻反弹,甚至比之前还重。从中医角度看,节食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失健运,反而加重痰湿堆积,形成"越饿越虚、越虚越胖"的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饮食有节,每餐七八分饱,保证优质蛋白(鸡蛋、瘦肉、鱼虾)和膳食纤维(蔬菜、杂粮)的摄入,让身体有充足的营养去代谢脂肪。
误区二:过度运动——透支身体得不偿失
有人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好,结果导致关节损伤、内分泌失调,体重反而反弹。中医认为,过度运动会导致阳气外泄、气血紊乱,对阳虚、气虚体质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正确做法: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与无氧运动(力量训练)相结合,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让运动帮助气血运行,而不是消耗气血。

减重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字,而是实现长期的健康状态。中医减重的精髓,不是简单地"瘦下来",而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让身体恢复自主代谢能力。找准自己的体质类型,结合饮食调理、适度运动、情绪管理,坚持下去,您就能逐步养成"易瘦体质",健康享"瘦"一生。
佛卫宣全媒体团队
来源:广东中医药
编辑:李鑫橼、江雪霞
审校:潘家荣、梁炜健、何瑞燕、吴文杰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作公益科普宣传,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