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秋冬流感来袭!专家详解三大应对措施和五大认知误区

“秋季流感虽然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每个人都是防线的一部分。”长沙医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雷华丽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对流感防治和相关误区进行了提示和解读。在流感流行季节,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大大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

1.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勤洗手、戴口罩、通风换气。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有条件者可以采用一些中医养生防病的方法,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提升自身免疫力。

2.主动接种流感疫苗。每年秋季是最佳接种时间,我国推荐优先接种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医务人员、慢性病患者以及养老院、学校等集体机构人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都强调,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接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3. 及时问诊就医。出现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拖延。高危人群(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更应加强防护。

雷华丽解释说,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病毒类型,流感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其中以甲型和乙型流感最常见,对人群危害也最大。我们耳熟能详的H1N1、H3N2等名字均为人类甲型流感病毒的常见亚型。然而公众对流感的认识中,仍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年轻人身体好,不会得流感

不少人认为“只有老人和小孩才容易得流感”,自己年轻、免疫力强,就没必要担心。

事实上,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流感病毒。年轻人虽然大多能自愈,但他们往往是“传播者”,可将病毒带回家庭、传染给老人和孩子。

每年流感季节,都有健康年轻人因重症流感而入院治疗,甚至出现心肌炎、暴发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防流感不是老年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误区二: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打了也没用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但疫苗并不是“护身符”。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与当季流行株可能不完全匹配,这种情况被称为“脱靶”。

即便如此,疫苗仍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即使“脱靶”,疫苗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使感染后的症状更轻、恢复更快。

此外,疫苗产生保护效果需要约2–4周,且免疫力会随时间减弱,一般6个月后逐渐下降。因此,每年接种一次仍然必要。而接种疫苗也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通风、减少聚集等日常防护仍然重要。

误区三:得了流感吃点抗生素就能好

流感是病毒感染,而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

抗生素不仅对流感病毒无效,还可能引起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只有在医生判断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肺炎、鼻窦炎、中耳炎等)时,才可能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盲目自行用药,不仅浪费钱,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因此,流感治疗应以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不是“抗生素万能论”。

误区五:流感等于感冒,不必在意

很多人把“流感”当作“重感冒”,觉得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好。实际上,流感与普通感冒是两回事。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流涕、咽痛等局部上呼吸道症状;而流感的起病更急,与普通感冒不同,它常常突然高热、伴随全身酸痛、乏力、头痛、干咳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心肌炎或神经系统损害。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心脏病等)更容易因流感而出现重症或死亡。

更重要的是,流感病毒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若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应尽早就医、不要拖延。

(注:本文是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目的的资讯,部分内容由AI生成,排名不分先后,不构成购买或健康投资的建议,解释权归内容提供方,涉及内容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信息和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若有不妥或值得商议之处,请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秋冬流感来袭!专家详解三大应对措施和五大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