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眼皮抬不起、吞咽困难、全身乏力……这些症状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种严重的罕见病—重症肌无力。作为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的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以其隐匿性和复杂性,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不仅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还可能危及生命。
医疗领域始终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路径。近日,全球首个可覆盖双亚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创新药物罗泽利昔珠单抗在北京正式开出首方,并有三位gMG患者接受了该药物治疗,展现出了创新药的治疗潜力。
图说 /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殷剑教授正在看诊
“罗泽利昔珠单抗正式应用于临床,意味着国际上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的全套新式‘武器’已在中国集齐。”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殷剑教授告诉搜狐健康,这一突破使得中国患者彻底打破治疗壁垒,与国际患者同步享受到全球最先进的医学治疗方案。就患者个体而言,该药物具备快速起效、疗效显著达标且副作用更小的优势,能让患者直接获得更优质的临床治疗收益。
尽管创新药为治疗带来突破,但在殷剑教授看来,重症肌无力在诊疗层面仍面临“短期诊断难、长期管理难”的困境。这“一短一长”是制约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的关键瓶颈。
在短期诊断方面,由于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低、表型多样,诊断需结合抗体检测、新斯的明试验、肌电图等多种手段,而且15%—20%的患者为血清抗体阴性,诊断难度大,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和强大的实验室支持才能确诊。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普遍有限,尤其是基层医生对其非典型症状缺乏识别能力。临床上经常能看到以吞咽困难起病的患者被误诊为脑血管病,以眼外肌症状起病的被误判为眼科疾病,导致患者首轮就诊成功率极低,早期易被误诊。
据殷剑教授介绍,在使用罗泽利昔珠单抗的三位患者中就有这样一位中老年患者,因为起病较晚,以吞咽困难症状为主,长期被误诊为耳鼻喉科疾病和老年衰弱性疾病,后来经实验室检查才确诊晚发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和这位患者类似的病例并不少,足以说明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复杂性。
在长期管理方面,重症肌无力作为慢性疾病,需终身管理,但患者在长期治疗中易出现心态失衡,加之对疾病管理认知不足,导致治疗依从性差,影响预后。殷剑教授罗列了患者常见的三大误区:一是“速胜论”,期望症状迅速缓解,盲目寻求“根治”方法,忽视疾病的慢性属性;二是“放弃论”,因短期内疗效不明显或担心副作用,丧失治疗信心,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三是“忽视论”,病情稳定后自行调整用药或停药,引发病情反弹。这些都是疾病长期管理的“绊脚石”。
在使用罗泽利昔珠单抗的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患者因为“忽视论”导致病情复发。“这位患者此前接受规范治疗后病情长期稳定,却自行快速停用传统药物,导致病情急剧反弹。经过两轮罗泽利昔珠单抗治疗后,这名患者成功脱离严重危险状态,正处于脱机治疗阶段。”殷剑教授以真实患者经历强调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怎样才算是比较理想地控制住了病情?“三重达标”是殷剑教授给出的关键词,即临床症状控制良好、药物副作用最小、治疗方案具备可支付性。
“这要求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随诊,长期维持用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避免自行决策。同时,医患需共同积累疾病知识,建立科学的管理观念,才能实现‘与正常人生活无太大差异’的治疗目标。”殷剑教授说。
罗泽利昔珠单抗等创新药的引入,意味着中国重症肌无力治疗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殷剑教授表示,未来,随着医保政策的完善、临床指南的更新以及医患认知的提升,疾病“诊断难、管理难”的困境将逐步缓解,患者也将在传统治疗与新型药物的合理搭配中,获得更优质的长期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