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霜降过后,医生劝告糖尿病患者:宁可在家喝水,也别去做7件事

每年一到霜降,朋友圈就开始热闹:“进补最佳时机到了!”“该喝羊肉汤了!”“糖尿病人也能吃点糖吧?”——真想把这些人拉进门诊看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霜降不是“养生黄金期”,而是“血糖失控高发期”

别看天气凉了,血糖却容易“热情高涨”,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把整个月的努力全毁了。医生苦口婆心地提醒:有7件事,哪怕渴得慌,也别碰!

王阿姨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68岁,二型糖尿病史十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霜降那天,她听邻居说羊肉汤能“暖气血”,就喝了两碗,还加了点米酒。结果当晚血糖飙到19,直接进了急诊室。医生一边给她打胰岛素,一边叹气:“宁可在家喝白开水,也别乱补。”

霜降节气后,人体代谢变慢,血液循环相对迟缓,胰岛素敏感性也会下降。中国糖尿病中心数据显示,在10月至12月糖尿病并发症就诊率比其他季节高出27%。原因很简单:天凉了,人懒了,嘴馋了。这时候的“秋补”,对糖友来说,就像给火上浇油。

有些患者喜欢“泡脚升温”,水温高得能煮鸡蛋糖尿病人的神经末梢常有感觉迟钝,热水烫伤了自己都不知道。去年我一个老病号,冬天泡脚泡出个“糖尿病足”,脚底起泡溃烂,最后截了个趾头。谁说泡脚是养生?对糖尿病人来说,那是“慢性自残”。

还有人一到冷天就“窝家取暖”,懒得动弹。运动量骤减,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就像放飞的气球。一位退休老教师,平时坚持晨走,霜降后天天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一个月体重飙升3公斤,血糖稳定值突然乱套。医生苦笑:“不是药不灵,是人懒病重。”

“喝点小酒,驱寒助眠”,多少人把这句话当养生金句。酒精会干扰肝脏葡萄糖代谢,容易诱发低血糖甚至昏迷。上个月一位糖友晚上喝了点米酒,夜间低血糖发作,家属发现时已是凌晨三点,送来时人已昏迷。医生摇头:“好好的,差点没命。”

霜降之后,还有个“隐形杀手”叫“夜宵”。很多人晚上觉得冷,忍不住来碗面条或一块蛋糕但夜宵会让胰岛素在夜间超负荷工作,血糖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极易诱发并发症。一位40岁的糖尿病患者,因为连续几晚吃夜宵,第二天起床时直接视力模糊,被诊断为糖网病变。

说到吃,咱们还得提提“高糖水果”。霜降正是柿子、红枣葡萄大量上市的时候,这些“甜蜜杀手”看似天然,其实升糖速度堪比白砂糖。一位糖友吃了五颗柿子,血糖从7升到14,自己还以为是天冷导致,直到医生问他吃了啥才恍然大悟。水果虽好,糖友慎吃。

还有些人喜欢上山采风、泡温泉、爬山赏叶。听起来文艺又健康,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些活动容易引发低温诱发的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心脑血管事件

去年霜降节气后,我接诊了3例糖尿病心梗患者,都是外出旅游时突发的。医生总结一句话:“出门赏秋,不如在家喝水保命。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气温下降超过5℃的节气后,其空腹血糖平均升高0.8至1.2毫摩尔每升。这个数据听着不大,但长期累积,就是毁灭性的慢性损伤。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节气变化带来的隐患。

那些看上去“很养生”的事情,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霜降不是任性吃喝的借口,也不是“补一补”的好时机。宁可在家喝水、烤个红薯,也别为了口腹之欲,把血糖玩脱了。

糖尿病的管理,从来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生活细节的自律。真正的智慧,是在看似平常的细节中,守住健康的底线。霜降之后,天冷了,人心别热,嘴巴更别“发烧”。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医学杂志》2023年第4期

2.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管理指南2022版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糖尿病患者季节性管理建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霜降过后,医生劝告糖尿病患者:宁可在家喝水,也别去做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