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手脚冰凉、半夜冷醒?霜降节气到,这5个“暖身方”请查收!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3日讯(通讯员 刘彬 奉水华 王鑫)霜降已至,秋冬交替,寒意渐深,正是人体最需守护阳气、防御寒邪的关键时期。中医素有“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之说,此时若防护不当,容易出现手足不温、关节不适,甚至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廖若夷介绍了以下5个简单实用的“暖身方”,助您温暖过渡到冬季。

守好三关,御寒于外

1.护好头颈,谨防风邪入侵:头为“诸阳之会”,头颈部分布风池、风府等穴位,此处受凉易引发头痛、鼻塞、肩颈僵硬等问题。

建议外出时佩戴围巾或穿高领衣物,老年人及体弱者可戴薄帽,早晚可用搓热的手掌敷于颈后,助阳气升发。

2.暖好腰腹,固守元气之本:腰部有肾俞、命门等穴位,为先天之本;腹部为脾胃所在,是后天之本。此处受寒易损脾肾之阳,导致腹痛、腹泻、腰膝酸软。

建议穿着覆盖腰腹的衣物,避免低腰款式,晴朗天气可多晒背部以补充阳气。

3.暖足暖踝,阻断寒从下起: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寒邪易从脚底入侵。脚部受凉还会反射性引起呼吸道血管收缩,降低抵抗力。

建议穿着柔软保暖的棉袜,鞋袜不宜过紧,以保持气血畅通。

食宜温润,养阴防燥

霜降时节的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兼顾润燥,增强体内阳气,抵御外寒。

宜多食羊肉、牛肉、桂圆、山药等温性食材,可烹制山药羊肉汤、桂圆莲子粥等膳食,健脾暖中。避免生冷饮食,晨起可饮生姜红枣茶,助驱寒暖胃。

霜降气候干燥,可搭配白萝卜、银耳、百合等白色食物,如萝卜排骨汤、银耳百合羹,润肺防燥。

通经活络,激发阳气

霜降时节,巧妙刺激身体穴位,有助于温通经络、驱散寒邪,提升人体抗寒能力。

1.通畅阳气:可重点按揉颈后的大椎穴,此穴为人体“阳气总开关”,艾灸10-15分钟或搓热掌心揉至发热,能畅通全身阳气。

2.健脾益气:每日可再配合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时间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健脾益气、温补肾阳,全面提升御寒能力。

暖足助眠,引火归元

睡前用热水泡脚可扩张血管、促进循环,有助驱散寒意、改善睡眠。推荐使用艾叶10克、生姜5片煮水,待水温降至40℃-42℃后泡脚。水位没过脚踝,浸泡15-20分钟,身体微汗即可。医生提醒,部分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水温。

人群细分,重点防护

1.老人与儿童:特殊人群重点防护,警惕寒邪诱发旧疾,如老人与儿童,需加强背部、腹部及手足保暖,外出戴帽,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

2.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关节炎、慢阻肺患者,遭遇寒邪易致病情反复,应加强监测,降温时减少外出,必要时遵医嘱调整用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手脚冰凉、半夜冷醒?霜降节气到,这5个“暖身方”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