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当医生开具化验单检查血沉(ESR) 和 C反应蛋白(CRP) 时,他们是在寻找评估病情的“风向标”。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指出,这两项指标虽非特异,却是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炎症“火势”是否得到控制的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一、两大“风向标”的生理意义
杜鹏主任解释道,血沉和C反应蛋白都是反映人体内炎症水平的非特异性指标,但它们的原理和特点有所不同。
- 血沉(ESR):“细胞沉降的速率”它测量的是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于一小时内下沉的速率。当体内存在炎症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等“粘稠”蛋白增多,促使红细胞更容易叠连起来,像“叠罗汉”一样快速下沉,导致血沉增快。它的变化相对缓慢而持久。
- C反应蛋白(CRP):“肝脏制造的急先锋”它是肝脏在机体受到炎症刺激或组织损伤后迅速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一旦炎症发生,CRP水平可在数小时内急剧升高,而在炎症得到控制后,它也能快速下降,反应非常灵敏。
“简单来说,”杜鹏主任比喻道,“CRP像是一个灵敏的‘火灾报警器’,火起则响,火灭则停;而血沉则像‘火灾后的室温’,升温降温都更慢一些,但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整体热度。”
二、在风湿病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患者,监测这两项指标至关重要:
- 判断疾病活动度: 血沉和CRP显著升高,通常意味着疾病正处于活动期,体内的免疫炎症反应剧烈。此时患者常感觉关节肿痛、晨僵加重,并可能伴有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
- 评估治疗效果: 治疗后,如果血沉和CRP水平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是治疗有效的有力证据,表明“炎症之火”正在被扑灭。
- 预测与监测并发症: 持续不降的高水平CRP,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或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狼疮等疾病中,血沉的持续增快也可能预示着疾病活动。
三、科学解读:必须结合临床的综合分析
杜鹏主任郑重提醒,正确解读这两个“风向标”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之上:
- 它们“非特异”: 升高≠一定就是风湿病活动。感染、创伤、手术、组织坏死甚至恶性肿瘤等都可能导致其升高。因此,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升高的原因。
- 正常≠绝对安全: 有少数风湿病患者在疾病活动时,血沉和CRP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因此,指标正常但症状持续,仍需密切随访。
- 两者结合看趋势: 动态观察这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比单看一次的数值更为重要。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是鼓舞人心的,而一个再次升高的曲线则敲响了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警钟。
结语
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最后总结,血沉和C反应蛋白是风湿病管理中简单、经济且实用的“风向标”。它们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但绝不能脱离患者的实际病情而被孤立解读。医患双方都应学会科学看待这两个指标,既不盲目恐慌,也不掉以轻心,共同依据“风向”及时调整“航向”,才能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