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肌劳损
腰部肌肉与韧带损伤是引起腰痛最为普遍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损伤的发生。首先是姿势不当,比如在搬运重物时如果采用弯腰直膝的错误姿势,会使腰部肌肉承受过大负荷;其次是体重超标,肥胖会增加腰部肌肉的负担;再者是剧烈运动时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动作不规范。此外,长期背负过重的背包、睡觉时采用不恰当的睡姿(如过度蜷缩或仰卧时腰部悬空)等也都是常见诱因。由于腰部位于人体躯干中间,既要支撑上半身重量,又要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活动度大且受力复杂,因此特别容易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肌肉拉伤或韧带扭伤。在急性期,若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如休息、理疗、药物等),这些损伤通常能够完全康复。但如果忽视早期症状,延误治疗时机,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腰痛。此时肌肉会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这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限制腰部活动来避免进一步损伤,但同时也带来了持续的疼痛不适。
2、骨关节炎
对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特别是50岁以上的长者,腰痛往往与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人体关节不仅包括我们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四肢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脊柱椎体之间的许多小关节同样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脱水、变性,导致其高度降低、弹性减弱,这使得相邻椎体之间的缓冲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脊柱后方的小关节就会承受异常增大的压力,这种情况类似于膝关节失去了半月板的缓冲保护。长期的非生理性负荷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进而出现骨质增生、关节肥大等结构性改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关节畸形。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晨起时背部僵硬、活动后疼痛等。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小关节还可能发生错位,这时患者会突然感到剧烈的锐痛,常有"腰部像断了一样"、"无法支撑身体重量"等主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和反复的机械性刺激,椎间盘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首先是椎间盘内水分含量逐渐减少,使椎间盘像漏气的轮胎一样失去正常的弹性和高度;随后外周的纤维环可能出现裂隙;最后内部的髓核可能突破纤维环的限制向外突出。这种突出的髓核组织可能压迫附近的神经根,特别是坐骨神经,从而产生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症状。患者不仅会感到腰部疼痛,疼痛还会向下肢放射,伴有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与骨关节炎不同,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相对较急,常常与特定诱因相关,如剧烈运动、搬抬重物等。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这一疾病好发于30-40岁这一相对年轻的年龄段,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活动量较大、椎间盘退变处于早期阶段等因素有关。
4、骨质疏松
近年来,骨质疏松对脊柱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加速,全身骨骼(包括脊柱)的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变得疏松多孔。这种改变使骨骼的力学强度显著下降,甚至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在脊柱方面,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类骨折有时仅由日常活动如咳嗽、弯腰等轻微外力引发,严重者的椎体在X线片上呈现"空蛋壳"样改变。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腰背痛,活动时加重。如果反复发生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还会导致进行性的脊柱后凸畸形,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高龄老人出现明显驼背(俗称"罗锅")的原因。这种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改变人体重心,增加跌倒风险,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