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世界骨质疏松日】——预防骨质疏松,警惕“沉默的骨骼杀手”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9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结合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控现状,共同发布了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该主题旨在引导公众科学管理体重,增强骨骼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面对骨质疏松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今天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骨伤科团队带您一起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的“防”与“治”,为您的骨骼健康筑起坚固的屏障。

(一)骨质疏松的诊断

1. 双能X射线光密度测定法:这是目前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之一。通过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进行对比得出T 值和Z值,进而判断患者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例如当T 值≤-2.5时,一般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了。它能够精确测量腰椎、髋部等常见骨质疏松部位的骨密度,可对骨质疏松进行有效筛查。

2.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QCT可对骨骼进行三维成像,不仅能够准确测量骨密度,还能清晰地显示椎体的骨质结构情况,对于发现早期的骨质细微变化、评估椎体骨折的风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骨质疏松的准确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3.传统X射线片检查:传统X线检查主要根据骨质疏松症最常受累部位(脊柱、股骨近端、肱骨近端、桡骨远端及跟骨等)进行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X射线片视觉分级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

图1.基于Genant标准的脊柱畸形评估

4.脊柱MRI检查:当涉及单一或者多椎体时,MRI检查也可作为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检查方式之一。MRI可通过不同的信号区分新鲜或陈旧的骨折,也可通过椎体内信号差异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图2.腰椎MRI显示腰2、腰5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评估是基于病史、体检、实验室和诊断综合得出,单一检查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可遵循以下的诊治流程。

图3.骨质疏松症的自我评估标准

(二)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

强壮的骨骼是健康身体的关键,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以下为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1.抗骨质疏松药物: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显著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通常首选使用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如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对口服不能耐受、有口服禁忌的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或迪诺塞麦等)。

图4.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骨折的风险并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研究已经证明,在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应该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

图5.不同年龄和不同条件下的钙需要量

3.合理饮食,增加钙摄入:每天保证800-1200mg钙,可通过牛奶、酸奶、豆制品、鱼虾、坚果等食物获取。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15-30分钟/天),或通过鱼类、蛋黄、强化食品等补充。

4.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抗阻运动:如举重、俯卧撑、弹力带训练等,每周2-3次。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单脚站立等,降低跌倒风险。

5.预防跌倒:居家环境保持整洁,安装扶手、防滑垫,减少障碍物。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穿防滑鞋,避免登高或危险活动。

6.定期监测骨密度:40岁以上或高危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人、有家族史者)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骨量变化。基础疾病管理:积极治疗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在整个骨质疏松的诊治过程中,从准确的诊断到合理的治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综合管理,才能让骨质疏松患者有效降低骨质疏松风险,让他们不再被腰酸背痛所困扰,重新回归健康美好的生活。

(供稿:骨伤科 贾海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世界骨质疏松日】——预防骨质疏松,警惕“沉默的骨骼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