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手机刷新闻,都会看到一些刺眼的关键词:“年轻人”、“肠癌”、“猝死”……尤其是肠癌的报道,总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本来觉得这类事儿离普通人还挺远,但最近几年医院肠镜门诊人数暴增,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人查出肠道长了东西,有的甚至已经是晚期。这个趋势,不说吓人吧,最起码得让人警觉起来。
查阅了不少公开的数据和临床研究资料之后,发现肠癌的出现真没大家想象中那么玄学。不是突发的,不是运气不好,也不是所谓的“天命注定”。它其实是长时间生活方式积累出来的病,尤其和饮食习惯关系特别大。很多医生都说,九成以上的肠癌,根本就是“吃”出来的。
说白了,肠道是“吃”进东西的第一接收器,嘴巴咀嚼后,所有的营养物质、添加剂、油盐糖辣,统统得经过肠道这道关卡。它就像个被迫接单的客服,每天要应对各式各样的“客户投诉”,但偏偏大多数人从来没考虑过它的感受。
不少人的吃饭习惯其实对肠道非常不友好。特别是三种习惯:吃饭太快、吃得太烫、肉太多菜太少。这三点,看着不起眼,但在医学研究上都和肠癌的发生有着明确关联。
1. 爱吃太烫的食物
有些人嗜热如命,汤一定要滚的、粥最好冒烟,肉串要刚烤出来立刻塞嘴里才叫爽。但高温食物入口时,对口腔、食道、胃和肠道黏膜都有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明确指出,摄入超过65℃的热饮、热食属于“可能致癌因素”,尤其是容易引发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烫口的食物反复刺激黏膜,会导致局部组织反复充血、水肿、甚至微小破损。黏膜本来就脆弱,长期这样下去,就等于每天都在制造一个个“未爆弹”。
而且别觉得“可能致癌”就无所谓。在2020年发布的《柳叶刀肿瘤学》期刊上,有一项横跨12个国家、持续追踪20年的数据表明,常年饮食温度偏高的人群,患上肠道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0%以上。这个数据足够扎心,尤其对于天天喝滚汤、吃热面的人来说,风险其实一直潜伏着。
2. 吃肉太多,蔬菜太少
不少人每天三顿不是鸡就是牛,动不动一块牛排加三四个鸡蛋,蔬菜顶多搞点装饰,营养均衡是个啥根本不在意。还有人更极端,觉得吃素是软弱的象征,一口菜都懒得碰。但这类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方式,早被研究证明和结肠癌密切相关。
红肉、加工肉制品尤其危险。火腿、香肠、腊肉这类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类物质,会在肠道中转化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的一类致癌物。
而红肉中的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会促进肠道中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经过肠道细菌代谢,也会形成致癌性化合物,长期刺激肠道上皮细胞,诱发基因突变。
国内一项2022年的大样本研究也提供了佐证。该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地共计3万人进行膳食调查和肠镜筛查,发现每天摄入红肉超过150克且膳食纤维摄入低于20克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普通饮食习惯人群高出41%。
这个比例相当惊人,尤其对于那些无肉不欢、嫌弃蔬菜清汤寡水的人来说,是个明确的提醒。
肠道喜欢“通畅”的感觉,膳食纤维就像个天然的清道夫,能帮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壁停留时间。但如果每天都以大鱼大肉为主,不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靠肠道自己拼命消化,不出问题才怪。
3. 吃饭太快,不细嚼慢咽
第三个问题,其实大多数人都有,就是吃饭太快,不细嚼慢咽。不少人忙着赶时间,三五分钟一顿饭搞定,嚼几下就咽下去。表面上是节省时间,实际上是在让肠胃“加班”。
因为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大块进入胃肠道后会增加消化负担,不仅吸收变差,还可能导致部分残渣长期滞留。长期下来,肠道蠕动变慢,排便不规律甚至便秘,肠道内容物长时间滞留在肠壁上,增加了致癌物与黏膜接触的时间,诱发慢性炎症和细胞异常增殖。
从功能上来说,口腔是消化的第一站,唾液里的淀粉酶、舌头的搅拌都非常重要。咀嚼次数少、吞咽过快,不仅让营养吸收打折,还会造成胀气、反流、胃胀、肠道菌群失调等一堆问题。很多人以为胃不好是天生的,其实一大半都是自己吃饭方式造的。
一些临床观察也发现,患肠癌的人中,有相当比例是吃饭特别快的。医生在总结病史时发现,这些人往往长期工作节奏紧张,吃饭像打仗,吃什么无所谓,快点吃完最重要。这种状态一旦持续个五年八年,肠道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就容易出问题。
而且吃饭快的人,往往也吃得多。大脑感知饱腹感需要15-20分钟,如果太快吃完,身体还没发出“饱了”的信号,人就已经摄入过量。这样既容易长胖,也容易让肠道不堪重负。肥胖又是另一个肠癌高风险因素,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从各类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已经成了肠道健康的最大敌人。每天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加上工作忙碌导致的吃饭快、凑合吃、不规律吃,其实在慢慢地改变肠道环境。一旦肠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反复,癌变的可能性就会蹭蹭往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肠癌的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或肠镜检查时才意外发现,等到有明显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这些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明显提升。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4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已超过57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的发病率相比10年前增长了超过两倍。
这不是小概率事件,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值得每个人重视的大问题。生活中能做的,其实也不复杂。控制食物温度、合理搭配膳食、多嚼慢咽这些事情,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需要点自觉。谁都不想花十几分钟吃饭、花十几年治病。
从某种角度说,肠癌并不是天降灾祸,而是生活方式反噬的结果。既然是人为的,说明也是可控的。如果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那就别装作没看见。肠道每天都在为身体卖命,给它一点尊重,不为别的,就为了少进一次医院的门,多吃几顿安心饭。
参考文献:
[1]贺丽红,吴帆. 高温饮食与消化道癌症相关性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 2023, 43(5): 312-317.
[2]王雪,李俊. 红肉摄入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系统评价[J]. 肿瘤防治研究, 2024, 51(3): 201-206.
[3]张敏,刘艳. 中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与肠癌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3, 50(10): 1832-1837.
[4]吴哲,陈洁. 吃饭速度与代谢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24, 36(2): 95-99.
[5]刘强,赵婷. 肠道菌群紊乱与结直肠癌发生机制探讨[J]. 肿瘤学杂志, 2025, 31(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