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医生实话:降压药不是早上随便吃,很多人吃错了,难怪越控越高

很多人以为降压药就是早上起床后顺手吃一片,反正能降压就行。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反而可能让血压越来越难控制。不少人看体检报告时还纳闷,明明每天吃药,血压怎么还是忽高忽低。

其实,这个问题在医生眼里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吃药的“时间点”和“方式”恰恰决定了降压效果。

血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节律的,它会在一天之中波动。了解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不能“早上随便吃”。

人一天的血压变化有一定规律。根据多个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正常人的血压在清晨4点到10点之间会上升一个高峰,这被称为“晨峰血压”。

原因也不复杂,起床活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身体开始进入“工作模式”。如果在这时候药效还没发挥出来,血压容易突然冲高。

数据显示,大约有60%的脑卒中和心梗发生在早晨起床后的3小时内。这个时间段血压不稳,和药物吸收滞后直接相关。

所以啊,降压药不是随便早上吃,而是得让药效提前覆盖这个危险时段。否则,即使吃得再勤,也容易白忙一场。

很多人确实吃错了。常见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空腹吃,一种是饭后才想起来吃。不同药物的吸收方式不一样,比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ARB类药物,有的对食物敏感,有的则需要随餐服用。

比如硝苯地平这类药,如果空腹吃,可能吸收太快,血压一下降太猛,容易头晕;而像氯沙坦,如果饭后吃太晚,吸收减慢,药效到下午才起来,那早上的高峰期就没被管住。

还有的人吃药时间不固定,今天七点吃,明天十点吃,偶尔忘了补吃。这样血药浓度时高时低,就像坐过山车,血压自然也跟着不稳。

其实药物最怕的不是吃少一次,而是断断续续、毫无规律。医生最怕看到的病人就是那种“吃药凭心情”的类型,看似规律,其实乱得一塌糊涂。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夜间血压。很多人只关注白天,忽略了晚上其实也重要。健康人的血压在夜里睡觉时会自然下降10%~20%,如果下降幅度不够,叫做“非杓型高血压”,是脑卒中和肾损伤的高危类型。

曾有一个为期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晚上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原因之一就是药物时间安排不合理。

如果药在早上吃下去,药效持续12小时,那到了晚上正好“掉链子”。此时血压上升,却没人注意。

医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所有药都该早上吃,有的反而该晚上吃。尤其是长效降压药,一般建议在晚上九点左右服用,这样药效能覆盖凌晨到早晨这段最危险的时间。

那到底应该怎么吃?这就得记住三条“黄金法则”。第一条,固定时间。无论是早上六点还是晚上九点,关键是每天同一时间服药。

血压稳定的前提是药物浓度稳定,不管药是多好,断断续续吃都没用。第二条,遵循医生嘱咐,不要随意改时间。有的人看别人早上吃,也跟着改,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

比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人,如果晚上吃,可能导致心率过慢、影响睡眠;而服用ACE抑制剂的人晚上吃反而更好,能降低夜间血压波动。药效和时间密切相关,不能凭感觉决定。

第三条,坚持长期服药。降压药不是吃几天血压下来了就能停的。血压控制是一场持久战,停药后反弹比没吃还危险。数据表明,70%以上的停药患者在三个月内血压重新升高,有的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波动。

同时还要注意,服药时间要配合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早起锻炼的人,可以在起床后半小时吃药,这样药效能在晨峰时段起作用;

而夜班人群则要根据作息调整,有时医生会建议在“上班前”吃药,而不是早上八点那种常规时间。

换句话说,药物不是为时钟设定的,而是为人的生理节律设定的。很多人血压控制不住,不是药不好,而是时间错了。

此外,血压监测也很关键。只靠医院测一次不够,建议在家里早晚各测一次,持续一周,记录平均值,再和医生讨论服药时间。

很多医院现在都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能清楚看到药效覆盖的时间段。如果发现清晨或夜间血压偏高,就说明服药时机不对。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效果往往比换药还好。

降压药不是早上随便吃的那种药。它讲究规律、时机和坚持。吃得对,血压就稳;吃得乱,药再贵也白搭。在笔者看来,很多人对高血压太掉以轻心,总觉得只要吃药就行。

吃药是一门学问,关系到药效和安全。医生常说,控制血压靠的不只是药本身,更靠用药的方式。

能不能把血压稳下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理解身体的节律。毕竟,血压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谁能跑得稳,谁的心脑血管就更安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降压药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罗铁华.运动健身法联合饮食调节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降脂效果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7-0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医生实话:降压药不是早上随便吃,很多人吃错了,难怪越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