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期 特别策划·疼痛护理管理
导读
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疼痛管理领域护理工作者,从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疼痛护理管理现况、疼痛护理专科护士执业现况、急性创伤患者慢性创伤后疼痛发生现状、患者疼痛综合评定方案的构建、中医护理技术在疼痛症状中的应用等方面分享经验和成果,以期为提升疼痛护理管理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供借鉴和参考。
特别策划顾问
张海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中华护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何苗 王秀丽 祁海鸥 周阳 李漓 姜文彬 许丽媛 刘敏君 张海燕
第一作者 :何苗,本科,副主任护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科护士长
[ 摘 要 ]
目的:调查我国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疼痛护理管理现状,为推进疼痛综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25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全国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使用自设问卷开展调查。结果:共有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9家试点医院参与调查,其中79.92%的试点医院定期更新了疼痛护理管理制度;30.12%的试点医院设立了疼痛相关护理门诊,疼痛评估在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开展率分别为73.49%、73.49%和100.00%,83.94%的试点医院开展全院疼痛护理在职培训工作,61.04%的医院开展疼痛相关基层帮扶工作,90.76%的医院开展疼痛相关科普工作。结论:249家试点医院在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落实与修订、医护人员能力提升、优化疼痛工作激励机制、发挥试点医院示范作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
刘敏君 祁海鸥 童莺歌 沈丽华 薛子豪 陈洁 丁群芳 庄一渝
第一作者 :刘敏君,硕士,副主任护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部疼痛高级临床专科护士
[ 摘 要 ]
目的:调查浙江省疼痛护理专科护士的执业现况,分析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5年4月—5月对参与浙江省疼痛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的25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基本信息问卷、疼痛护理专科护士执业现况调查问卷和护士职业认同量表。 结果:共收集192份有效问卷。执业现况方面,86.5%的疼痛护理专科护士兼职从事疼痛护理工作,疼痛护理工作内容主要涵盖临床护理、护理教学、健康教育和护理科研;困难为缺少疼痛专科工作岗位、缺乏相关资源及设备支持;仅29.2%的专科护士培训费用完全由单位支付,获得证书后40.1%的护士待遇无变化。疼痛护理专科护士的职业认同得分为(88.2±14.0)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级医院工作、培训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频率较高、参与学术会议以及单位全额支付培训费用是其职业认同的积极因素(均 P<0.05)。 结论:浙江省疼痛护理专科护士职业认同感较强,但其职业发展受限于岗位、资源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不足。管理者应通过优化岗位设置、提供学术交流机会与组织支持等措施,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水平。
刘姝 张素秋 杨艳明 秦阳阳 祁晨旭 罗怡欣 赵梦萍 王文君
第一作者 :刘姝,博士,副主任护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
[ 摘 要 ]
目的:评价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为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2025年1月—6月,便利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皮肤科收治住院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每日1次,连续干预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并记录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症状体征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王颖 李莉 张素秋 习亚炜 杨晓芳 郭翠花 钱晶晶 刘洋
第一作者 :王颖,硕士,副主任护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干部保健科副护士长
[ 摘 要 ]
目的:评价温度压力可视化电热砭石技术改善项背肌筋膜炎痛症的效果,为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供参考。 方法:便利选取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收治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2周扶他林软膏涂抹疼痛部位,干预组给予2周温度压力可视化电热砭石热熨。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整体疼痛评估量表、失眠严重指数对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及睡眠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干预2周及随访2周时,干预组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分别为(2.77±1.46)分和(2.13±1.7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13±0.97)分和(4.07±1.31)分(均 P<0.05);随访2周时干预组的整体疼痛评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2周及随访2周时,干预组的失眠严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温度压力可视化电热砭石热熨能够明显改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陈慧娟 孙丽冰 王卉 李婷 张海燕
第一作者 :陈慧娟,硕士,副主任护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护士长
[ 摘 要 ]
目的:调查急性创伤患者创伤后3个月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急性创伤患者疼痛的早期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纳入2024年1月—12月入住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的118例患者,收集其院内急性疼痛管理情况,随访患者创伤后3个月慢性创伤后疼痛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38.1%的患者发生慢性创伤后疼痛。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48h内最严重的疼痛水平、术后48h内最严重的疼痛水平、术后48h镇痛泵按压次数、出院时疼痛带药、长期饮酒史是发生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结论:急性创伤3个月后患者慢性创伤后疼痛发生率较高,创伤后48h内、术后48h内最严重的疼痛水平是慢性创伤后疼痛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护士应尽早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
许丽媛 李哲 王钰颖 熊伟宁 张玉静 金雨晴 樊碧发 沈意娜
第一作者 :许丽媛,硕士,副主任护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护士长
[ 摘 要 ]
目的: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疼痛综合评定方案,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有效的疼痛评估提供支持。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初步拟定患者疼痛综合评定方案,于2025年2月—3月邀请15名疼痛医学、疼痛护理、药学、心理学与管理专家对拟定的综合评估方案进行专家函询,通过函询确定最终的疼痛综合评定方案。 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57和0.971,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31和0.337( P<0.001);确定的疼痛综合评定方案包括一般资料、疼痛相关维度、生理/生物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共计31个条目。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疼痛综合评定方案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有助于提高临床疼痛患者的评估效率,为疼痛患者的护理与诊疗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