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守护生命呼吸的“硬核”卫士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6日讯(通讯员 郑赞朴 周文远)在江永县人民医院六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穿梭在病房与诊室之间——他就是该科室主任杨华。

毕业于南华大学现为副主任医师的他,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技术的四年时间,共做镜检1054例,其中抢救危急重症患者57人,被患者和家属亲切称为“呼吸健康卫士”。

与“放弃”较劲:从ICU边缘拉回生命

2021年6月的一个傍晚,患者郭某从市级医院ICU放弃治疗转回江永。入院时出现意识障碍,全身水肿,满肺痰鸣音,被诊断为重症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肝性脑病等。

家属表示已做好最坏的准备。“不能看着他就这么走了。”杨华没有犹豫,带领团队制定了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核心的救治方案。第一次镜下治疗,黏稠的痰液两次堵住吸引器,操作难度远超预期。杨华屏住呼吸,调整角度耐心清理,汗水浸透了手术衣。当第二次镜下治疗结束,奇迹悄然发生:郭某的意识逐渐清醒,能与人简单交流,全身水肿慢慢消退,从持续无创通气过渡到间断辅助通气。

36天的精心救治里,杨华不仅紧盯病情变化,还将肺康复训练融入治疗。郭某出院后,他仍带领医生定期上门随访,看着患者重新正常生活,杨华总说:“患者的笑容,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与“凶险”竞速:20分钟抢回孩童呼吸

“谢谢你们救了孩子!”去年,一位9岁男孩因误吞笔帽导致气管阻塞,剧烈呛咳、呼吸急促,被紧急送往医院。胸部CT显示,笔帽牢牢卡在右主支气管,稍有不慎滑落,可能瞬间窒息。

杨华带领团队紧急会诊,决定实施电子纤维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术中,他一边轻声安抚患儿“别怕,叔叔很快就帮你取出来”,一边通过高清支气管镜精准定位——笔帽与支气管壁贴合紧密,如同“塞紧的瓶塞”。凭借多年经验,他避开血管和黏膜,在麻醉科团队配合下,仅用20分钟就将笔帽完整取出。手术结束时,患儿的呛咳消失,呼吸逐渐平稳,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家长一定要看好孩子,遇到异物卡喉可先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无效立刻送医。”每次救治类似病例后,杨华总会反复提醒,把患者的安危延伸到诊疗之外。

与“深夜”为伴:随时待命的“生命摆渡人”

对杨华而言,“下班”从来不是工作的终点。深夜的急诊电话、病房的紧急呼叫,都是他奔赴岗位的信号。

一次深夜23时,住院患者杨某突然大咯血,鲜红色血痰持续咳出,血氧饱和度骤降至40%,随即意识丧失——这是典型的咯血窒息,死亡率超50%。在家休息的杨华接到电话,5分钟就赶到医院。此时,患者气道内积血已堵塞呼吸,他果断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术,一边吸除涌出的积血,一边精准止血。两小时里,他始终守在患者身旁,直到杨某面色转红、意识清醒,咯血得到控制,才松了口气。

这样的深夜抢救,对杨华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今年9月26日凌晨2点45分,一位60岁女性患者突发咯血窒息,血氧持续下降。杨华火速赶到该科室,判断为血块堵塞气道,立即带领团队行支气管镜下血块清除术。当一块块凝血块被吸出,患者血氧从45%升至95%,呼吸渐渐平稳时,天已蒙蒙亮。

“大咯血就像‘定时炸弹’,支气管镜是精准拆弹的关键。”杨华说,该科室开展的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能在无体表创伤的情况下直达病灶,已成为呼吸急危重症抢救的“利器”。

与“疑难”攻坚:破解罕见病诊疗难题

除了急诊抢救,杨华还擅长在疑难病症中寻找“突破口”。去年,70多岁的朱爷爷因反复咳嗽、呼吸困难入院,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但常规抗感染治疗后,仍持续发热、咳脓痰,血氧迟迟不升。

“会不会是罕见病原菌感染?”杨华大胆推测,决定用支气管镜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基因测序。镜下操作时,他吸出大量黏痰,朱爷爷的血氧瞬间从80%升至95%。几天后,测序结果证实为肺诺卡菌感染——这是江永县人民医院首例确诊病例。杨华立即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后,朱爷爷的感染快速控制,咳喘症状消失,住院时间大幅缩短。

出院时,朱爷爷家属送来锦旗:“是你们的认真负责,减轻了我们的痛苦!”而这样的认可,在杨华的从医经历中,早已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

“只要患者需要,我随时都在。”杨华说。守护好每位患者的一次呼吸,就是医者最朴素的追求,我们将为百姓的生命呼吸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守护生命呼吸的“硬核”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