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原之战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一战,在这场战斗中,年轻的德川家康被武田信玄击败。虽然这场战役的经过被广泛讨论并且流传下许多故事,但我们今天不多提战术上的细节,而是来看一下武田信玄和织田信长在战争中的差距。
在战争中,结果往往决定了成败。顶尖的军事指挥官未必能带来最优的战果。西方历史中,汉尼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中国历史中,项羽则是最为著名的例子。他们都能打出震撼的歼灭战,但最终在争夺领土和战略资源上却落败。项羽在夺取山东时的速度就明显不如刘邦,韩信更是远远超过他。武田信玄在这一点上也面临类似问题,尽管他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天才,但在攻城掠地的效率上,却远远不如他的对手。
武田信玄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才攻下了信浓地区,这片土地大约与今天的石家庄相当,面积为13000平方公里。二十年才能拿下赵子龙的故乡,这在三国时期简直就是送死的节奏。相比之下,曹操的对手袁绍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征服了东汉的三分之一。武田信玄在吞并土地方面的效率,显然不如中国的军阀,也远远落后于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的征战速度就要快得多。仅用六年时间,他就占领了美浓(六十万石),加上尾张后,他的地盘与武田信玄鼎盛时的领土几乎相当。而当他成功上洛后(1568年),不到20天的时间内,织田信长就迅速占领了大和、山城、摄津、近江和河内五个地区,总石高超过了200万石。加上美浓和尾张,织田信长的势力一下子超过了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总和。自此以后,织田信长的扩张速度每年都能征服一个新的地区,把武田信玄等人远远甩在了后头。
即便是在三方原之战中,虽然德川家康败北,但他只损失了约2000人,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德川家康本人和他的领导团队安然无恙,整个家族的核心并未受到冲击。相比之下,武田信玄在这方面则显得逊色得多。织田信长一贯注重“擒贼擒王”的策略,他总是瞄准对方的领导层,一旦击败敌人,便迅速铲除对方的大部分高层指挥官。战国时期,日本的吞并战争之所以进展缓慢,正是因为占领了敌人的土地后,武士领主需要一步步更换原地的家族势力,才能有效地动员和控制新占领的区域。
武田信玄的信浓之战用时如此漫长,就是因为他需要用自己家族的武士来替代当地的力量,逐步控制信浓。织田信长则不一样,在击败今川义元后,他不仅斩杀了今川家的多个重要武将,还一举摧毁了今川家几乎所有的领导力量。长篠合战中,织田信长同样给武田家沉重一击,一战之中就击杀了武田家的四大将中的三人(内藤昌丰、山县昌景、马场信房),并且顺便杀死了武田军十几名重要将领。
尽管武田信玄在战术上可能更为高明,但他在攻城掠地的速度和对敌人的打击力度上,都远不及织田信长。这让他即使能延续一些年,但最终依然难以扭转战局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