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世界里,肝脏被视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与人的情绪、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肝病缠绵难愈,患者往往身心俱疲。在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有一位医生深耕肝病领域近四十年,以扎实的中医功底和温和的医者情怀,为众多患者带来希望,她就是主任医师于书香。
于书香医生
于书香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1985年毕业后,她并没有急于专攻一科,而是选择在内科病房轮转工作八年。这段经历让她全面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思路,夯实了临床基础,也让她深刻体会到患者疾苦,磨砺出沉稳细致的医风。
真正让于书香在肝病治疗领域找到方向的,是1995年在北京中医医院的进修。她有幸师从关幼波、陈增潭等中医肝病名家。关幼波先生重视气血辨证,善用活血化瘀之法;陈增潭教授则强调“肝肾同源”,注重滋水涵木。于医生沉浸其中,潜心学习,不仅领悟了名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更继承了他们对疑难肝病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期间,她还有幸参与了陈增潭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滋肾柔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这段经历让她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科学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其日后在肝病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于书香看来,肝脏疾病病机复杂,常涉及湿热、气滞、血瘀、正虚等多个方面,且病程漫长,容易反复。她秉承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不拘泥于一法一方。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她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在清热利湿、解毒化瘀的同时,时刻顾护患者的正气,尤其注重调补肝、脾、肾三脏,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使病情稳定。
面对肝硬化这一疑难重症,于书香充分运用在“八五”攻关课题中积累的经验,善于运用滋肾柔肝、活血软坚之法,以改善肝脏微循环,延缓甚至逆转早期肝纤维化的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如今日益多见的脂肪肝,她则认为其核心在于“痰瘀互结,肝脾不调”,治疗上强调疏肝健脾、化痰祛湿,并总会耐心叮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智慧。
她的诊室里,总是充满了耐心与细致。她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说,仔细查看舌苔、脉象,将现代医学的检查报告与中医的辨证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为患者制定出最适宜的个性化方案。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既发挥了中医在调整机体状态、改善症状方面的优势,也借鉴了现代医学在精准诊断、评估疗效上的长处,深受患者信赖。
于书香的追求并未止步于临床。她深知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推动与经验的传承。她主持的“从肝论治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交通心肾法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等课题,先后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她在内科杂病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她善于从中医经典理论中汲取智慧,解决现代疾病问题的创新思维。
数十年的积累,凝结为二十余篇发表在国家级、省部级期刊上的专业论文,以及参与编撰的六部临床专著。这些文字,是她临床心得的总结,也是她与同道交流的桥梁。
作为一名主任医师,她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她先后培养了朝阳区基层师带徒医生两人,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辨证心得倾囊相授,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作为北京中医中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务理事等,她依然活跃在学术交流的前沿,与同道们共同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在于书香的身上,人们能看到一种传统医者的风范——沉稳、谦和、专注。她谈吐平和,言语质朴,从无夸大之词。面对患者的感激,她总是归功于前辈的教导和患者的信任。她常说:“医生和患者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
她的擅长领域虽广,但从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脂肪肝,这些肝部疾病的诊疗始终是她临床工作的核心与亮点。她用扎实的行动,诠释着何为“医者仁心”:是用精湛的医术解除病痛,更是用真诚的关怀温暖人心。
于书香,一位在中医道路上默默耕耘的践行者,以她的仁心仁术,守护着患者的肝脏健康,也书写着一位中医人的朴实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