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案头堆满的月饼与策划稿暂且推开,任月光淌进窗棂,像多年前博士茶馆那盏清茶升起的雾气,轻轻柔柔,却照亮前路。
世人谓中秋是团圆,而在我心中,它更像一场“回灯”——把曾为我引路的那颗星,再次请到面前,郑重道一声:张铭博士我的恩师,安好。
一、初见:一盏茶,一座馆。
与张铭博士的相识,起于“博士茶馆”四字。
彼时我携青涩方案而来,他端坐茶台,不起身,先斟茶。
水沸三声,声里话不多,只问我:“方案可有回甘?”
我怔住。
他笑:回甘,是让参与者离开后嘴里仍有余味。
品牌亦如此。
一句话,把我原本平直的策划思路,点出了余韵。
后来,博士茶馆果真在北上广深的闹市里,留住了学者与创客的谈笑声。
那第一口“回甘”,是老师亲手教我的。
二、远行:把星子撒向山野。
老师常说:做策划,不是搭舞台,而是修山路;
山路修通,山里的光就自己走出来。
于是,我把目光投往更野、更僻、更需要被看见的地方。
贵州毕节的“荒野连翘茶“,长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云雾里,年年饱满,却年年滞销。
我携团队进山,把茶农的生计、古茶树的年轮、高原云雾的纹理,一并写进品牌故事。
三个月,一条“云端上的连翘茶”短视频刷屏,首批库存一夜售空。
茶农阿鲁叔捏着手机,指节发白发亮,对我笑:“星星被你们摘到地面咯。”
那一刻我明白,老师口中的“山路”,一端连着产品,一端连着人心。
三、烟火:让学术走进人声鼎沸。
如果说茶是清欢,那么烧烤便是尘欢。
博士烧烤的诞生,只为回答老师随口一提的“学术能不能闻着味儿就饿了?”
我们把论文做成腰封,挂在烧烤炉前;
把科研者的深夜食堂,搬到城市最热闹的街角。
炭火一亮,油花噼啪,大数据方向的博士和街头歌手并肩撸串,聊的是算法,也是人生。
烟火气与书卷气,在午夜十二点同时升腾。
原来“跨界”并非高深的术语,只是给不同世界一个相邻的座位。
四、归灯:把光带回给老师。
清湖湾的芦苇荡里,中秋灯会逐渐亮起。
我特意在入口立了旧式灯笼,灯面写着老师当年的话:“策划的终点,是让世界少一分冷寂。”
游人提灯漫步,湖面碎金摇曳,像无数被点亮的策划案,也像当年老师为我点亮的那颗星。
今夜,我把所有案例缩成一张明信片,寄往深圳。
老师:清湖湾的灯,亮了;荒野连翘茶的芽,又冒了;博士烧烤的新店,开到您旧居巷口了。
您说的‘回甘’,我尝到了;您教的‘利他’,我仍在学。
愿这轮满月,把我这一路的光,折射回您窗前。
学生 哲宁
甲辰中秋”
明月照师恩,恩如月常在。
张铭博士,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