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现实地说,一提到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跟其他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区别对待。而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人们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治疗心理问题的时候不再遭遇偏见、不再有羞耻感,而把它当成对自己心理健康负责的行动,这或许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图源:AI生成
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患者人格不容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指出:“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精神问题不是羞耻而是心灵在求救
对于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为什么会遭遇偏见和歧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分析认为,这与全社会尚未能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有关。
把疾病当成人格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抑郁就等于意志薄弱,焦虑就等于“玻璃心”,精神分裂就等于精神不正常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大脑功能与心理调节系统出现了异常,而与个人的人格高下无关。
害怕和无知导致讳疾忌医 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及家人本身就处在偏见的漩涡当中,会由于害怕和无知而讳疾忌医,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感冒了却因为害怕被别人笑话而不去看医生,病情一拖再拖,最终出现了更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很多精神疾患家庭也是如此。更危险的是,病耻感会让患者觉得“因为我不正常,所以我不值得”,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会加剧患者自伤甚至自杀的风险。
社会成见和影视作品加剧了歧视很多人之所以害怕精神障碍患者,其实是受社会上以往的观念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比如影视剧里经常把有精神障碍的人物塑造成眼神怪异、突然发作、攻击他人的形象。再比如过去的口头用语“疯子”“精神病”,长期强化了社会偏见。但真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并不危险,他们只是大脑调节出了问题,需要医学上的治疗与支持。对于上述提到的影视作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也要求:“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精神疾病和其他生理疾病一样,需要规范治疗。如果出现长期情绪低落、焦虑、失眠、对生活失去兴趣等症状,这可能就是心灵发出的求救信号。
留意5种心理求救信号
对于这些求救信号,北京市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专家进一步指出,以下这5种表现可能是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
信号1: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谷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偶尔的悲伤、沮丧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低落感持续超过两周,且几乎每天都被无力感、绝望感笼罩,甚至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就需要警惕了。比如曾经痴迷于绘画的人突然不再碰画笔,喜欢聚会的人连续数月拒绝社交,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心理正处于失衡状态。这种情绪低谷并非单纯的“心情不好”,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异常的表现,仅靠自我调节往往难以缓解。
信号2:睡眠与饮食极端变化
心理状态的紊乱会直接影响生理节律,有人会陷入“失眠—焦虑—更失眠”的恶性循环,凌晨三四点仍毫无睡意,即便勉强入睡也会频繁惊醒;相反,另一些人则会出现嗜睡症状,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2小时,却依然感到疲惫不堪。饮食方面的异常同样值得关注,要么是完全失去食欲,体重在短时间内骤降,要么是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尤其偏爱高糖、高脂食物,形成“情绪性进食”的依赖。这些生理变化看似是身体问题,实则是心理压力的外在投射。
信号3:出现习惯性的负面思维
当负面思维出现“自动化”时,说明心理调节机制已经出现偏差。比如总是下意识地否定自己,“我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会喜欢我”,即便取得成就也会归因于“运气好”,遭遇挫折则认定是“自己无能”。更严重的是出现灾难化思维,一次工作失误就联想到失业,一场争吵就推断关系破裂,这种被放大的危机感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这类思维模式如同戴上了有色眼镜,让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长此以往会逐渐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
信号4:社交功能显著退化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适度的社交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如果开始刻意回避人际交往,拒绝参加必要的工作会议、家庭聚会,甚至害怕与陌生人进行简单对话,就需要警惕了。有些人为了减少社交,会编造各种理由请假、宅家,久而久之导致人际关系逐渐疏远,进而陷入“孤独—自卑—更孤独”的怪圈。这种社交退缩并非性格内向,而是心理压力过大的防御反应。
信号5:出现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
当心理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通过身体不适的方式呈现,比如反复头痛、胸闷、胃痛,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还有些人会出现慢性疲劳、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症状,这些躯体不适往往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情绪低落时症状加重,情绪好转时症状减轻。这种“心病躯体化”的现象,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心理健康了。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当出现上述信号时,寻求专业帮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记者||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