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胸闷、心悸别忽视!这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我们感到胸口发闷,仿佛有石头压着,或者心脏突然“咯噔”一下、跳得又快又乱时,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胸闷”和“心悸”。它们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在用它自己的语言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提示心脏的供血或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

一、身体发出的“暗号”

西医认为,胸闷、心悸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典型症状。当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变得狭窄时,心脏肌肉在需要更多血液(如活动、情绪激动时)的情况下就会缺血、缺氧,从而产生胸闷、压榨感,也就是“心绞痛”。心律失常则是因为心脏跳动的起源或传导通路出了问题,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患者会感觉心慌、心悸。

中医将胸闷、心悸归为“胸痹”、“心悸”范畴。其核心病机是“心脉痹阻”。认为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相互交织,阻塞了心脉,使得心脏失去濡养,功能失常。常伴有气虚、阳虚等本虚的表现。比如,“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容易形成血瘀;阳气虚则寒凝气滞,也会加重心脉的阻塞。

二、追溯不良的日常习惯

心脏的抱怨,源于我们日复一日的消耗: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导致血管痉挛。

肥胖:超重会加重心脏负荷,同时也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温床。

暴饮暴食: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血液会大量流向消化系统,导致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

过量咖啡/浓茶:过量摄入咖啡因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快、心慌。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养护

一旦出现频繁或严重的胸闷心悸,必须立即就医。西医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或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手段包括服用硝酸甘油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以及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植入支架或搭桥手术。

中医治疗重在“通补兼施”,即“疏通心脉”与“补益心气心阳”并举。在规范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药, often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一些具有活血通络、改善冠脉循环功能的药物进行辅助调理,像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这样的中成药.。

四、科学预防与行为改善

护心行动,刻不容缓:

绝对戒烟限酒:这是保护心血管最有效的生活方式改变之一。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的理想范围内。

清淡饮食: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饮食,多吃对心脏有益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燕麦等。

避免剧烈运动:心脏不适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舒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避免突然的剧烈活动。

学会放松: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保持心态平和,对稳定心律至关重要。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它发出的每一次“求救信号”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读懂胸闷和心悸背后的含义,积极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并用心改变生活习惯,才能让我们的心脏强壮有力地持续跳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胸闷、心悸别忽视!这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