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一个普通上班族刚下班回家,正走在地铁站的通道里,突然喉咙深处像被什么尖尖的东西猛地刺了一下,那种感觉不重,却格外明确,像针刺那样清晰而突然。过了几秒钟,感觉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他愣了一下,咽了咽口水,有点紧张地咳了两下,没有明显异样,于是匆匆走了。
可那几秒钟的刺痛,却在脑子里反复出现,尤其是当他想到网上看到的一些内容时——有人说这可能是咽炎,也有人说是癌的前兆,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就是因为这种几秒钟的咽痛被查出喉癌的。
于是,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忽略了什么征兆?是不是已经到了该重视的地步?
这种突发性的咽部刺痛,其实不少人都遇到过。
有时是吞咽时感觉刺一下,有时是在说话时突然刺一下,还有些人是早上起床时突然感觉喉咙像被扎了一下。这种感觉很短,常常只持续几秒钟,却足够让人担忧。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炎症,第二时间则会担心是不是喉癌的早期信号。
说实话,这两种都可能,但概率差别巨大。
大多数情况,短暂的刺痛来源于咽部轻微刺激或局部敏感反应,并不涉及严重病变,但前提是要明确“只有短痛”和“没有伴随症状”。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刺痛背后的“持续性异常”。
咽部是个神经非常密集的区域,咽喉部黏膜下有丰富的痛觉神经、血管和感受器,任何轻微的刺激都可能触发短暂痛觉。
例如天气干燥时,空气中缺乏湿度,咽喉黏膜容易变得敏感,一点微小的灰尘、空气中的化学颗粒,甚至是冷空气,都可能刺激黏膜导致神经反应,从而产生“刺痛”信号。
这类刺痛因为刺激源短暂,所以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之后神经兴奋被缓解,疼痛自然消失。
除了干燥刺激,还有一个常见原因是胃食管反流。
很多人不知道,胃酸反流不仅会导致胃不适,也能反流到咽喉部,引起“反流性咽炎”。
在这种情况下,咽喉部黏膜长期受到酸性物质的刺激,敏感性提高,一旦夜间或饭后出现轻微反流,就可能在没有明显烧心的情况下,仅表现为咽喉刺痛、异物感,或者清嗓频繁。
反流性刺激造成的刺痛也往往是短暂的,一旦胃酸回落,症状缓解。
但如果反复发生,那就不是几秒钟的问题了,而是长期慢性刺激,甚至可能引起声带肥厚、咽喉局部变形。
再来看声音使用过度。
有些人平时说话多、工作场合需要大声说话或长时间用嗓,比如老师、客服、销售等,声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咽喉肌肉持续收缩,黏膜容易干裂甚至微出血,这种时候咽喉部对刺激就变得非常敏感。
一点点清嗓动作,或者吞咽过快,都会引起刺痛感。
这种情况尤其在下班后或清晨起床时更明显,因为是咽部最疲劳的时候。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咽部神经敏感,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就是神经系统对疼痛和刺激的反应门槛降低。
这种人在咽喉部没有明显的物理病变,却更容易感觉到痛、痒、刺、干。
这种状态医学上有点类似“慢性咽部感觉障碍”,多数人可能查不出具体病因,但主观症状很明显。
如果这种刺痛反复、没有其他异常体征,医生通常会排除严重疾病,然后建议从神经调节、心理压力、生活方式方面做调整。
还有一些时候,短暂刺痛是因为局部小的创伤,比如吃饭时鱼刺划破、饼干边角刮了一下、或者说话时突然吸入冷空气导致黏膜收缩,都可能造成局部微损伤。
这种损伤不一定看得见,但神经已经感知到了,并迅速发出痛觉信号。
如果伤口很小,几个小时内就能愈合,第二天就不痛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
如果这种刺痛开始变得规律出现,或者从几秒发展为几十秒,再到几分钟,并且伴随声音嘶哑、吞咽疼痛、异物感、耳朵牵扯痛等表现,就要考虑是否有更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喉癌,虽然它在所有头颈部癌症中比例不算最高,但它的隐匿性强,早期症状又极其容易被误判。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每天饮酒超过2两的人,其喉癌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7倍。
这不是夸张,是被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的事实。
喉癌的早期症状最典型的是声音嘶哑,但也会伴有咽喉痛或刺痛,而且这种刺痛不是短暂的,是慢性的、逐渐加重的。
有患者甚至描述为“每天都有一种隐隐的痛,不咳嗽时也有”,这就跟短暂几秒的“刺一下”完全不一样。
如果刺痛的部位总是固定在一侧,甚至可以用手指指出是哪一个点,每次痛都在同一个地方,那种固定性刺痛就更值得怀疑。
临床上常用的早期筛查方法是喉镜检查,只需几分钟,不适感也不强,就能观察到声带及咽喉黏膜的基本情况,有无白斑、有无增生、有无结节,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活检。
当然,并不是所有“反复咽痛”都要朝着癌去考虑。
慢性咽炎也是一个常见原因,它的发病率极高,尤其在空气质量不佳或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群中。
数据显示,大城市中每十人中就有三人有不同程度的咽炎表现,但由于慢性咽炎不像急性咽炎那样发热流涕,它更隐蔽,表现为咽干、异物感、频繁清嗓、咳嗽、短暂刺痛等。
也就是说,刺痛可能正是慢性炎症的一个外在表现。
只是慢性咽炎的刺痛,多与环境有关,比如天气变化、空气污染、过度用嗓时才加重,这种规律能帮助区分它和喉癌。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病因——声带小结。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小毛病,其实它是声带长期摩擦后形成的小突起,会让人声音变哑,喉咙有异物感,有时还会出现刺痛感。
这个病变在老师、播音员、长期大喊大叫的人群中很常见。
声带小结虽然是良性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也可能对发声功能造成影响,严重时需要手术处理。
说到底,咽喉这块地方,虽然不大,但布满神经和器官,一点点小变化都会被身体放大。
多数时候,人们所说的“刺痛几秒”是身体给出的微弱信号,提醒人要注意休息、补水、调节作息、减少刺激。
但如果这种信号变成了“日常节奏”,伴随其他变化,就绝不能继续拖延。
特别是中年人以上、有吸烟史、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群,一旦症状持续出现,最稳妥的做法是尽快去医院做个咽喉镜,别靠“猜”。
最后想提醒,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刺痛几秒”,背后可能是不同原因。
网络上能查到很多解释,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但真正准确的判断,只能通过医生面对面检查。
特别是耳鼻喉相关疾病,很多都是“看起来像咽炎,实际却不是”的类型。
听医生的,早诊断、早处理,远比自己吓自己有意义。
总的来说,如果只是一时的咽痛刺痛,没有其他异常,一般是良性问题,不必过度焦虑。
但一旦出现刺痛持续、频率变高、位置固定,或者伴有声音变化、吞咽困难、颈部不适等表现,就要尽快就医。
毕竟早期发现的喉部疾病,哪怕真的是癌,也有很大治愈希望。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文章中的内容只是提供参考与常见经验判断,不能替代临床诊断。
愿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咽喉,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3.《Head and Neck Cancer: A Review》
4.《喉癌-癌症知識館》
5.《喉癌-耳鼻咽喉疾病》
6.《普通感冒》
7.《链球菌性咽炎》
8.《喉乳頭狀瘤》
9.《慢性咽喉炎癌变的几率有多大》
10.《喉癌误诊率高达37%!这三个关键症状鉴别决定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