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调查发现:每天都喝酒,多数到了75岁以后,身体或变成这样

为什么酒精对75岁以上老年人危害倍增,这不只是“上了年纪”的问题!

“医生,我爸最近总是心情烦躁,夜里睡不着,还说自己走两步路就喘。”

“他平时有没有喝酒的习惯?”

“每天都要喝,一天不喝就难受。”

医生说道:“七十五岁以后,人身体的承受能力早已不如从前,长期饮酒对全身多系统的伤害已经在慢慢显现。”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都有类似的习惯,认为“喝点酒养生”“小酌怡情”。当“每天一杯”持续了几十年之后,进入老年阶段,这杯看似无害的酒,很可能已经悄悄改变了他们的身体与心理。

每天喝酒就像是在给身体“加负荷”。年轻时可能没什么感觉,老了以后,这种隐藏的伤害就会在肝脏、血管、骨骼、神经和情绪中集中爆发。

酒精的代谢主要体现在肝脏。年轻时肝细胞活跃、血流量充足,代谢效率高。可在老年人身上,肝血流量下降、代谢酶活性减弱,酒精分解速度大幅度变慢。

医学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饮酒超过20年的老年人,75岁后酒精代谢效率平均下降约30%。这意味着,同样的酒量,老年人更容易醉、酒精在体内滞留更久,肝细胞损伤风险更高。很多老人平时没什么察觉,直到出现肚子胀、肝功能指标(转氨酶)变高、皮肤发黄,才知道肝出了问题,有的都已经发展成酒精性肝炎或肝纤维化了。

年纪大的饮酒者记性会变的越来越差,还越来越易怒、情绪变化无常,这不是‘’老糊涂‘’的体现。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长期作用在大脑,会破坏神经细胞膜,干扰神经递质平衡。

研究提示,75岁以上老年人若每天持续喝250ml 啤酒或30ml 白酒以上,认知障碍风险将上升近40%,表现在定向力减退、语言组织混乱、情绪波动明显等方面。更隐蔽的是,这些症状常被家人误解为是“自然衰老”,而不知道是酒精长期神经毒性引起的。

这种神经影响体现在认知和情绪与心理健康上。大量长期饮酒的老年人容易陷入抑郁、焦虑甚至孤独感的恶性循环。酒精可以短暂麻痹神经、让人“舒缓”,可随着喝得多了,效果也会慢慢减弱,到时候情绪波动会更大,从而形成“饮酒缓解—情绪低落—再饮酒”的心理陷阱。

一位75岁的老人曾向医生抱怨,自己总觉得胸闷、失眠,白天情绪不稳,一天不喝酒就更烦躁。体检发现没有重大心脏病,只是长期饮酒让他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双双失衡。这种“情绪式饮酒”是比“应酬式饮酒”更加隐蔽的风险,这种情况往往在退休后才悄然发生。

酒精会短暂扩张血管,让人产生“放松”的错觉,长期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压波动幅度,促使动脉硬化提前发生。

真实数据显示,75岁以上每日饮酒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比不饮酒者高出近50%,喝完酒之后血压一下子升高,更容易引发像中风、心脏跳得不正常这类突然发生的危险情况。许多老人平时血压控制的都挺好,可喝完酒之后突然晕倒,检查过后才发现是脑出血心肌梗死

老年人饮酒隐患:骨量流失加快,容易骨折跌倒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是不可避免的。而酒精会抑制维生素D活性、干扰钙吸收,让骨量流失的速度加快。

在一项跟踪超过6000名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有饮酒习惯的老人股骨颈骨折率比偶尔饮酒者高出约40%。对于本就行动迟缓的老人而言,一次骨折就可能让人长期卧床、免疫力下降、并发症频发,生活质量全面下滑。

调查显示,长期饮酒的75岁以上老人,流感季节住院率是一般老人的两倍,常见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反复发作的小病”在他们身上就会变得很严重。

酒精还会降低肌肉的协调性,增加跌倒风险。

从“应酬式”饮酒到“情绪式”饮酒

许多老人年轻时因工作应酬养成了饮酒习惯,退休后没有了应酬,却逐渐将饮酒转变为“生活调剂”或“情绪寄托”。表面上量不多,心理依赖却在增强,这被称为“情绪式饮酒”。

“无聊喝一杯”“焦虑喝一杯”“习惯喝一杯”成为一些老年人的固定流程,看着感觉无害,但加重了神经和肝脏负担,让情绪问题被掩盖得更深。

这种行为模式常导致老人把“酒”当作生活必需品,社交圈逐渐收缩,孤独感更重,身体损伤和心理失衡交织,构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医学建议表明,戒除“情绪式饮酒”要从生活重心重建入手,比如鼓励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尝试非酒精的“仪式感”(如茶饮、慢步、书法),用来取代饮酒的心理满足感。

不少老人常问:“我都七十几了,现在戒酒还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值得

肝脏的再生能力虽然在逐渐递减,但只要没有发展到晚期肝硬化,及时戒酒仍有“止损”效果。数据显示,70岁老人戒酒3-6个月后,肝功能指标平均下降20%以上,脂肪肝和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缓解。

连续戒酒半年,大脑执行功能、语言组织能力和睡眠质量均有改善。许多老人戒酒后发现夜里不再惊醒,白天精神更好,情绪更稳定,与家人相处也更加和谐。

戒酒不等于失去社交乐趣。许多成功戒酒的老人采用渐进式替代:用柠檬水、乌龙茶、红枣枸杞茶等温热饮代替酒;通过饭后散步、听广播、练书法等方式缓解孤独感。家庭成员陪伴也能显著提高戒酒成功率。

警惕老年人高风险饮酒!家庭、社区应该怎样做?

每一位老年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高风险饮酒”的困境。年轻时能扛得住,不代表老了还能“稳住”。我们平常要更加关注一些他们的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可以做的:

  • 定期陪老人做体检,关注肝功能、肾功能、骨密度
  • 以陪伴替代说教,共饮茶水、散步谈心,比“戒酒有害”的劝告更有效;
  • 鼓励他们寻找新的社交圈与兴趣,重建生活仪式感。

社区和社会可以做的:

  • 组织老年兴趣小组,提供健康讲座;
  • 设置酒精干预志愿者或心理疏导服务;
  • 推动“健康饮酒”科普,帮助老人自觉认识长期饮酒的风险。

75岁以后,是身体进入高脆弱期的重要节点。任何不良习惯的累积,都可能在此刻集中爆发。酒精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隐蔽和持久的,不仅危害身体,也悄悄在影响心理和生活方式。

与其依赖酒精“取暖”,不如用健康的方式陪伴自己:睡得好、吃得对、动得勤、心情稳、亲情浓。正如医学谚语所说:“健康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可以一天毁掉。”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酒精性肝病的诊治与预防》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年

《老年人饮酒与认知功能退化的关系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年

《饮酒与常见慢性病风险关系的系统性回顾》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21年

《老年健康管理中的饮酒行为干预》中国全科医学,2019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调查发现:每天都喝酒,多数到了75岁以后,身体或变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