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假期出行注意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等 重庆疾控发布10月健康风险提示

十月凉风送爽,昼夜温差增大

加之雨水增多,蚊虫较活跃

各类传染病传播风险上升

恰逢国庆、中秋长假

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人员较多

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加剧

10月1日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10月健康风险提醒

重庆市疾控提醒全体市民:10月需重点防范 蚊媒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水痘、人感染新亚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的发生。同时,假期出行还需格外注意 诺如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等疾病的预防。

01

预防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均为蚊媒传染病,由伊蚊叮咬感染者后,携带病毒再叮咬他人导致传播。

基孔肯雅热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脚趾等小关节,但膝和肩等大关节也可能受累。

登革热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皮疹、“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约20%的寨卡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痛及关节痛等,病程通常持续2~7天缓解;部分病例感染后可能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孕妇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防护措施

  • 避免被蚊子叮咬。居住或前往有伊蚊的地区时,应在居室内和办公场所使用电热蚊香等灭蚊产品,并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尤其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时段,应当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并于外露的皮肤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

  • 清理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家庭和单位的各种积水,包括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家中水生植物及各类积水容器,应每3~5天彻底换水一次;若不便换水,可投放灭蚊幼剂或用砂石等进行物理隔断。

  • 若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区,出行前务必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并做好驱蚊和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应进行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 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 备孕女性和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等寨卡病毒病高风险区域。若从寨卡病毒病疫情流行地区返回,男性需在3个月内、女性需在2个月内采取安全性行为。孕妇的伴侣若有寨卡病毒流行地区的旅居史,在该孕妇的整个孕期,必须坚持使用避孕套或避免性行为。

02

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症状为发热、咽干、咽痛、咳嗽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症状。

防护措施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 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全程科学佩戴口罩。

03

预防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皮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传染性强。通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前驱期症状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出疹期症状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主要分布于胸、腹、背,呈向心性分布,越接近四肢末端皮疹越少。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是水痘的秋冬季高发期。

防护措施

  • 接种疫苗是应对水痘的重要方式,建议易感人群积极接种水痘活疫苗。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营养和室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 幼托机构和中小学等集体单位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追踪因病缺课学生。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对公共用品进行定期清洗消毒。

04

预防人感染新亚型流感

人感染新亚型流感是由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感染源为携带病毒的家禽或野禽,也可以为携带病毒的哺乳动物。人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动物或暴露于被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受到感染。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重者可出现肺炎,甚至呼吸衰竭或死亡。

防护措施

  • 尽量避免接触禽类和其污染的环境,如必须接触活禽,应做好呼吸道和接触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穿隔离外套等。

  • 注意食品安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不食用病死禽类、鸟类;确保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及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身体良好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 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及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05

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患儿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少数重症患儿的病情会快速恶化,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

  • 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后、进食前、如厕后应及时清洁双手。

  • 加强清洁消毒,保持环境通风。频繁接触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应定期清洁消毒;婴幼儿的奶具、餐具等使用前后应充分煮沸消毒;衣物、被褥需定期在太阳下晾晒消毒。密闭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 接种疫苗。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06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也可导致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等,有时也出现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诺如病毒感染疫情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大型游轮等人群聚集场所,也曾发生在飞机上或旅行团中。

防护措施

  • 防止病从口入,注意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

  • 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

  • 诺如病毒感染者在患病时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做好隔离措施,以避免传染给他人,尤其应当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

  • 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清洗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07

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食物中毒”。十月秋意渐浓,气温舒适,恰值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家庭聚餐和外出就餐机会增多,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加,要注意防范致病微生物(病毒和有害细菌)及有毒动植物(毒蘑菇)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防护措施

  • 不食来历不明的食物。郊外游玩时注意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野果、野菜等植物。食药物质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量食用,避免误食来历不明的中药材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 保障餐食安全卫生,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采购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 正确烹饪加工食材。食品应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与砧板、刀具混用,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应加盖密封冷藏储存,避免与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 节假日期间也要注意规律进食、不暴饮暴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假期出行注意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等 重庆疾控发布10月健康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