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心脑血管健康突围:行业协同与公益创新破局

「上周体检报告出来了,血脂几项指标都超标,医生说再不管就要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了。」45岁的互联网从业者王敏拿着体检单,语气里满是焦虑。

每天久坐8小时以上、加班到深夜是他的工作常态,运动对王敏而言早已是「奢侈的事情」……王敏的困境,正是当下我国中年人心脑血管健康危机的缩影。《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4》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5例死亡中约2例归因于心脑血管疾病(CVD)。更严峻的是,疾病正呈现「双向蔓延」态势。一方面,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规范治疗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另一方面,「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年底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城市35~44岁、45~54岁男性的急性心梗发病率,分别比2015年升高77.16%、26.36%。与此同时,知晓率低加剧了防控难度。

心脑血管健康防控的三重困境

面对疾病双向蔓延、知晓率低的复杂现状,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正面临疾病负担加重、管理体系短板、社会联动不足的三重困境,每一环缺失都让防控工作举步维艰。

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并不容易,公众认知盲区就是防控的「第一道障碍」。多数人不了解甘油三酯每增0.1mmol/L,心梗风险就增加28%;也不清楚高血压长期失控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引发心梗、脑梗。这种认知缺失导致主动筛查与早期干预意识薄弱,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负担大幅上升。

医疗资源分配失衡进一步加剧困境,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慢病防控「第一道防线」,但面临设备不足、专业人员短缺问题,基层难以满足「早预防、早发现」需求。而大医院缺乏对慢病前期人群的管理,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医防脱节」 局面。

此外,多方缺乏常态化协同机制,导致了「预防—筛查—治疗—康复」链条存在脱节。

行业行动

多方合力的责任担当与实践

面对心脑血管防控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正在尝试形成合力,推动这场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突围。

行业协会立足专业引领,推动行业诊疗规范迭代升级,同时引导医生以持续精进的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公益组织依托平台优势,搭建资源对接与落地执行的桥梁,确保公益行动精准触达需求群体,让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公众都能获益,推动心脑血管健康关注从局部覆盖走向全民参与;医疗机构凭借医疗专业背景,用专业知识和诊疗能力为患者保驾护航;医药企业扛起社会责任,投身健康科普、患者帮扶等公益实践;名人也在积极参与,通过自身影响力号召更多人关注心脑血管健康;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升自身健康素养,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多方主体通过协同合作,构建起协同模式。大家紧密配合,让心脑血管防控工作从「单点发力」走向「多元协同」。

公益破局

公益活动的理念践行与多方联动

在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创新路径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实践载体,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心脑血管健康,推动健康知识普及与健康素养提升,成为心脑血管防控举措「落地」的关键。

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发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导、晖致医药爱心支持的心路公益活动,通过多元形式的实践,搭建起专业机构、社会名人、普通大众共同参与的心脑血管健康关注平台。

2025年心路公益活动于9月20日在西安正式启幕,活动现场设置了健康咨询区、医疗科普区、「四高」检测区、颈动脉斑块筛查等互动板块,让参与群众能够近距离获取心脑血管健康知识,接受专业健康评估,进一步强化健康意识与风险防范观念。

作为心路公益活动的运动爱心使者,杨澜女士出席了此次西安线下活动。活动现场,她以「为自己而行,即刻关注心脑血管健康;与公益同行,共同传递健康理念」为核心,向现场群众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主动了解心脑血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同时积极参与到心脑血管健康公益行动中,用自身行动影响身边人。据了解,这已是杨澜女士连续第二年携手心路公益活动,她以持续的承诺和行动,为心脑血管健康公益事业注入名人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关注心脑血管健康,践行公益善行。

本次活动还推出「捐步献爱心」的机制——参与者用步数就可以做公益,帮助更多心脑血管高风险人群,送去关爱。

善行不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群人的暖心接力。心路公益爱心使者杨澜女士也号召参与心路公益活动,通过日常走路就能参与公益,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为心脑血管健康事业出一份力。识别下方小程序即可参与。

携手各方力量

共绘心脑血管健康未来图景

事实上,多方联动正在为心脑血管健康防控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思路。伴随社会各界对心脑血管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未来,这种「多元协同、全民参与」 的模式有望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推动心脑血管防控工作迈向新台阶。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专业学会将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不断更新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指南与规范,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公益基金会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加强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机构的合作,扩大公益服务的覆盖范围,让健康知识与筛查服务触达更多偏远地区、基层社区的人群;医疗机构加强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将预防端口前移,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提升基层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管理能力;医药企业在持续关注产品研发的同时,探索更多符合公众需求的健康科普形式与公益参与载体,助力健康知识普及的趣味性与可及性提升。

随着健康科普的持续推进与公益活动的广泛开展,公众对心脑血管健康的认知将不断加深,主动参与健康筛查、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也将逐步增强,最终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心脑血管健康防控氛围。

可以预见,在专业学会、公益基金会、医疗机构、相关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知识普及—风险筛查—健康干预—长期管理」全链条将不断完善,疾病负担将逐步减轻,公众心脑血管健康水平将持续提升。

一幅「全民心健康、共赴新未来」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心脑血管健康突围:行业协同与公益创新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