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频繁听到家长聊起孩子厌学时的无力感与无可奈何,很能共情,但眼下又没有能快速终结的办法。
孩子的厌学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发生与形成的结。
01
所有的厌学,都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过程。
孩子不出大问题时,家长都很乐观认为自家孩子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问题。
而等孩子出问题时,家长的反应是:
我不接受!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
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心理落差与痛苦中,很少后退一步去想:
孩子厌学有多久了?是从什么开始的苗头?孩子此时的心里在想什么?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家长该怎么有效帮助孩子?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问题爆发的第一时间,不是梳理和解离问题,反而是责骂与更加严厉的批评,唠叨,指责与威逼利诱。
这样不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让内耗的孩子愈发糟糕,逐渐演变成空心娃。
没有兴趣,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自信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的批评与讨伐,而是理解与接纳。
如果父母能早点觉察到孩子内心出现了卡点,而不是一味认为一切都好,孩子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忽略孩子的情绪波动,忽略孩子内心的痛苦。
家长认为蛮好的孩子,早已经变得空心和没有目标,对学习丧失了原本的兴趣。
这时恰恰最需要家长的赋能与助力,理解与支持,而不是被指责和埋怨。
负面思绪和带着强大的惯性,在舒适区和熟悉区内。
02
父母看不见受伤和空心的孩子,是因为父母总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一点。
因为孩子没有符合家长的预期,就会引发评判情绪或批评指责,把精力都用在控制,纠正和改变孩子上。
最后家长很焦虑很气愤,孩子也很无奈和更加内耗。
家长觉得孩子不懂自己的苦心,太偷懒和吃不了苦,孩子觉得家长根本不懂自己想要做么,也不理解自己,更不可能帮上自己。
家长总拿自己的判断与评判孩子有没有问题,固执认为孩子玩起来很嗨,能有什么问题。
这是因为家长根本没看见孩子内心的挣扎,只看见孩子嗨玩游戏时的气愤与无奈,只看见好好的孩子怎么摆烂的气急败坏与完全不接受。
用更多的时间想改变孩子,想说些什么,做点什么,让孩子迷途知返。
这样的方式,不仅帮不了孩子,反而让孩子更加逃避,更加内耗,更加烦躁,也更加不愿意跟父母坦诚沟通。
对于家长来说,看到优秀的孩子变得颓废和摆烂,不能接受和有心理落差是正常的,但这是父母要与自己和解的自我修炼。
本着事来则应,事过则放的原则,父母总停留在孩子过去的光环中,活在不接受的心理落差中,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放下而非放弃,放下对孩子高要求的执着,放松自然,才能发挥孩子内在潜能。
03
自负的家长,会用惯性思维和自动化反应,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只觉得都是孩子的问题。
对孩子的各种判断与评判,更多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得出的不符合事实的结论。
像孩子就是废了,就是不上进,就是比别的孩子差,别人做到自家孩子怎么就是做不到。
抗拒的都会持续,不接受的都会如期而至。
因为家长对孩子不满,是基于行动模式的结果,自动化活在过去或未来的一种心理模式。
孩子厌学不是突然发生的,是长期受家长的高目标高压力外在驱动,来自父母的挑剔,批评,指责,形成自我负反馈。
在外界的压力和自身想变好又做不到的压力与焦虑下反反复复,如果此时家长能洞悉孩子的内心。
保持松弛感与放松,先修复自身的焦虑,引导孩子学会接纳与自我和解,活在当下,增加心理韧性。
孩子在松紧平衡和家长的全然接纳中,才克服焦虑与恐惧,带着觉知专注于当下的学习。
这需要家长持续将正念养育践行于日常,慢即是快,少即是多,太着急反倒乱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