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上古天真论》解读:长寿的核心法则 —— 顺道而行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源头经典,《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便直击养生根本。拆解原文中 “古今长寿差异” 的核心密码。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的回答点出了养生的核心 ——“知‘道’而行”。施今墨曾说,这里的 “道” 就是自然规律,“法于阴阳” 是顺四季调护的精髓:春养肝、夏养心、秋润肺、冬固肾,古人正是靠顺应天时守住了健康根基。
我结合当代人生活现状补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看似简单,却是现代人最易失守的基础准则。暴饮暴食伤脾胃、熬夜透支阳气,这些 “逆道” 行为正是 “年半百而衰” 的元凶。吕景山也强调,“不妄作劳” 不是 “不劳作”,而是避免 “过劳”—— 体力透支耗气、精神焦虑耗神,唯有身心适度,才能维持 “形与神俱” 的平衡。
原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文字精准描绘了 “早衰画像”。这三类 “逆道” 行为并非孤立存在 ——“以酒为浆” 的陋习是 “体伤” 的起点:酒性湿热,长期过量会直接耗伤肝血,而肝藏血主筋,血亏则筋骨乏力、面色萎黄;“以妄为常” 是 “精亏” 的加速剂,我对其解读更贴近当下:凌晨刷手机、昼夜颠倒,本质是 “逆时而动”—— 夜晚本应阳气潜藏养精,熬夜却让阳气持续外泄,导致肾精暗耗;吕景山聚焦的 “不时御神” 则是 “神散” 的根源:现代人精神总向外驰求,工作焦虑、琐事烦扰,无法 “精神内守”,这种 “神耗” 比身体劳累更伤根本,正是 “真气虚耗” 的核心原因。体、精、神三者俱损,最终导致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原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是精神养生的精髓。我认为 “恬淡虚无” 是养生第一要义,通过静坐、调息让精神归敛:“精神内守则气机通畅,郁滞自消,邪气自然难侵”,这也是调理情志病的核心思路。
施今墨的学术思想强调 “志闲而少欲” 的现实意义:欲望过度是阴阳失衡的根源,“志闲而少欲” 不是 “无欲”,而是不被欲望裹挟,最终达成 “心安而不惧” 的状态。我补充一点:“形劳而不倦” 是对 “不妄作劳” 的延伸,适度运动通气血,过度劳累耗精气,“动” 与 “静” 的平衡,正是 “气从以顺” 的关键。
核心启示
《上古天真论》开篇便揭示了长寿的本质:并非时代差异所致,而是 “顺道” 与 “逆道” 的选择。施今墨学术派强调的 “顺阴阳”、吕景山老先生主张的 “守精神”,再结合当代人需践行的 “节饮食、慎起居、戒过劳”,共同构成了 “形神共养” 的养生根基。违背这些法则便会加速衰老,遵循则能 “尽终其天年”,这正是开篇 “古今寿命差异” 的核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