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癫痫,是该看西医还是看中医?”
这恐怕是确诊后,无数患者和家庭面临的第一道选择题。网络上信息纷杂,有人说西药见效快,有人说中药能去根,莫衷一是,最终让患者在犹豫中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面对这一普遍困境,窦林森主任的观点明确而有力:“在癫痫治疗领域,中西医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优势互补的最佳搭档。将两者有机结合,是为患者寻求最大获益的优选路径。”
那么,这种“优选”究竟优在何处?它如何打破传统治疗的瓶颈,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单一疗法的困局:当“快刀”遇上“慢调”
要理解结合的优势,首先要看清单一疗法的局限性。
- 西医之“锐”: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研究深入到了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与异常放电网络。抗癫痫药物如同精准的“快刀”,能迅速抑制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控制发作,尤其在急性期和重症治疗中不可或缺。其优势在于机制明确、起效相对迅速。
- 西医之“困”: 但这把“快刀”也有其两面性。部分患者可能会面临药物的副作用,如头晕、嗜睡、认知影响等;对于一些难治性癫痫,药物可能效果不佳,或产生耐药性;更重要的是,西医治疗往往着眼于“控制”症状,而对于改善患者整体的体质状态、调节内环境失衡,手段相对有限。
- 中医之“全”: 中医没有“癫痫”这个病名,但早在《内经》中便有相关记载,将其归为“癫”“痫”范畴。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其发病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脑神受扰有关。治疗上不强求“压制”,而是着眼于“调理”,通过熄风化痰、活血通络、补益心肾等方法,调整人体失衡的内环境。
- 中医之“缓”: 中药调理通常起效较慢,对于急性、频繁的大发作,单纯依靠中药力量可能不足,且其疗效缺乏大规模现代循证医学数据的支撑,作用机制不如西药明确。
由此可见,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都像是在用一条腿走路,虽能前行,却难免颠簸迟缓。
中西结合的破局之道:1+1>2的智慧
窦林森主任所倡导的中西结合治疗,绝非简单的“中药+西药”,而是将两种医学体系的理论精髓与治疗手段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一套立体化的战略方案。
1. 西药“控标”,中药“固本”
这是最核心的结合点。在治疗初期,或发作频繁期,利用西药快速稳定地控制住发作,为患者建立第一道防线,避免大脑受到进一步损伤。与此同时,同步介入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的核心作用在于:
- 减副增效: 临床观察发现,一些中药方剂能够减轻西药带来的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等副作用,改善患者的整体感受,从而增强服用西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同时,通过改善体内环境,可能增强西药的敏感性,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 调理体质: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的体质(如肝火炽盛、痰湿内阻、心脾两虚等)进行个性化调理。这好比是改良了癫痫发作的“土壤”,从根本上降低异常放电的“种子”萌发的几率,旨在实现更稳定、更持久的远期疗效。
2. 宏观与微观的相互印证
西医长于微观剖析,从脑电图、影像学到基因检测,精准定位问题。中医善于宏观把握,通过望闻问切,洞察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平衡状态。
窦林森主任在诊疗中,会综合参考西医的检查报告和中医的辨证信息。例如,一位患者脑电图显示异常放电活跃,同时中医辨证为“肝风内动伴痰浊壅塞”,那么在治疗上,既会用西药抑制放电,也会用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的中药进行调理。两种视角相互补充,让诊断更立体,治疗更全面。
3. 治疗与调养的无缝衔接
中西医结合将治疗从医院延伸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西医提供了明确的生活指导(如避免熬夜、戒酒等),而中医则赋予了更丰富的调养手段。
- 食疗建议: 根据体质推荐合适的药食同源食材。
- 情志调节: 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通过疏导情绪,减少七情内伤对疾病的诱发。
- 作息引导: 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与人体生物节律相符的作息。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患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张药方,而是一套覆盖诊断、治疗、康复、生活管理的全周期、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走出误区,拥抱更优选择
窦林森主任最后强调,推动中西结合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打破一些思维定式:
- 摒弃“对抗”思维,建立“整合”观念: 中西医是战友,不是对手。目标是共同的——患者的最大利益。
- 拒绝“偏信偏疑”,坚持“科学求证”: 既不盲目迷信“西药副作用大”的谣言,也不武断否定中医药的千年智慧。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有循证医学支撑的结合治疗。
- 切忌“急于求成”,树立“长期管理”信心: 癫痫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中西结合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和长远效益,需要患者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任。
总而言之,面对癫痫这一复杂疾病,我们无需再在“西”与“中”之间徘徊挣扎。窦林森主任的临床实践雄辩地证明,打破医学体系的壁垒,融汇二者之长,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疗法”正是一条更平稳、更全面、更具人文关怀的优选之路。它为患者点亮的不只是一盏控制的灯,更是一盏通往高质量康复生活的引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