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提醒:你以为的3个好习惯,可能是血糖失控的祸根!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多吃粗粮身体好”,这些健康箴言深入人心。

然而,医学专家却提醒:有些看似正确的“好习惯”,若方法不当,可能成为血糖失控的“幕后黑手”,坚持越久,血糖越难控制,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误区一:饭后立刻散步,适得其反

很多人觉得饭后马上散步能消耗能量、降低餐后血糖,实则不然。进食后,身体会将大量血液调往胃肠道助力消化。此时若立刻散步,相当于把消化系统的“兵力”抽调至四肢肌肉,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引发腹胀不适。更关键的是,这种突如其来的轻度运动,会刺激身体分泌升糖激素,导致血糖“先降后升”,如坐过山车般波动,不利于血糖长期稳定。

正确做法是饭后先休息30分钟到1小时,让肠胃完成初步消化,再散步20 - 30分钟,速度以微微出汗、轻松愉快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这样“延迟”的散步,才能平稳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

误区二:完全不吃水果,得不偿失

因水果有甜味,不少糖友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口不吃。其实这是“因噎废食”。水果富含维生素C、钾、镁等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对维持身体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意义重大。长期杜绝水果,会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损害健康。

正确做法是“会选”“会控”。优先选低升糖指数(GI低于55)的水果,如苹果、梨、桃子等,避开西瓜、荔枝等GI值高的水果。控制分量,每次约一个拳头大小。把握时机,将水果作为加餐,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血糖较低时食用,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致血糖骤升。

误区三:只吃粗粮,摒弃细粮,过犹不及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慢,是控糖饮食的“明星”。但有人走向极端,顿顿吃粗粮,不吃大米、白面等细粮。实际上,粗粮本质是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超标,同样会导致热量和糖分过多,引起血糖升高。而且,粗粮中膳食纤维和植酸含量高,长期过量食用会加重胃肠负担,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甚至影响钙、铁等矿物质吸收,肠胃功能弱的老年人或患者尤其要注意。

正确做法是“粗细搭配”,一餐中粗粮占1/3到1/2为宜。如蒸米饭加糙米或燕麦,蒸馒头用部分全麦粉,或在主食中搭配蒸红薯、玉米。这样既能利用粗粮稳定血糖的优势,又避免细粮快速升糖的缺点,保证膳食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减轻肠胃压力。

结语

控糖不是极端克制,而是均衡膳食和控制总量,一个习惯是否“好”,不在于听起来多正确,而在于是否适合自己、方法是否得当。

若您正为血糖问题困扰,不妨审视日常习惯,看是否陷入误区。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真正的健康,源于尊重身体规律、把握生活细节。别再让“伪好习惯”悄悄损害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提醒:你以为的3个好习惯,可能是血糖失控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