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空腹喝冰咖啡,中午吃外卖,晚上睡前还炫半块蛋糕——胃一疼就吃胃药,却从没想过,这些日常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胃。”
很多人以为“胃病是吃出来的”,却不知道,真正伤胃的不是偶尔的辛辣刺激,而是那些每天都在重复的“隐形伤胃习惯”。
胃怕的5个习惯,你可能每天都在“踩坑”
1.顿顿离不开高盐
长期高盐饮食,对胃的伤害远超你想象:
- 刺激胃黏膜:盐摄入过高会破坏胃壁的壁细胞,导致胃黏膜变薄、充血,增加胃炎风险;长期刺激会让胃黏膜从“炎症”慢慢发展为“癌前病变”,有数据显示,常吃腌制食品的人,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2.21倍;
- 每日盐量要严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很多人吃一顿外卖就超标——比如一份腊肉炒饭,含盐量可能就有4克,再加上腌菜,直接突破上限。
2.压力大就想吃糖
很多人用甜食解压,却不知道高糖对胃的影响很大:
- 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奶茶、蛋糕里的添加糖(如蔗糖、果葡糖浆),会抑制胃里的有益菌,促进有害菌繁殖,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创造条件;而幽门螺杆菌是胃炎、胃溃疡的“元凶”,还会增加胃癌风险;
- 诱发胃食管反流:2024年《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的研究发现,每天喝1杯含糖饮料的人,胃食管反流风险比不喝的人高35%——高糖会让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容易反流到食管,导致烧心、反酸;
- 每日摄入量:每天添加糖摄入量建议不超过25克,但1杯全糖奶茶(700ml)含糖量就有30-40克,远超推荐量,长期喝会让胃功能越来越差。
3.吸烟+喝酒
- 吸烟让胃“松弛”:香烟中的尼古丁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让胃酸更容易反流;同时减少唾液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长期吸烟会让胃癌风险增加50%;
- 喝酒让胃“灼伤”: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还会促进胃酸分泌,加重胃溃疡,有研究显示,每天喝超过50ml白酒的人,胃炎发生率比不喝酒的人高2.3倍;
- 每天不能喝过量:如果无法避免饮酒,成人每天酒精摄入量要控制在15克以内(约等于4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30ml高度白酒),且不要空腹喝。
4.饮食不卫生
-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这种细菌会附着在胃黏膜上,释放毒素破坏黏膜,导致胃痛、嗳气、反酸,长期感染会增加胃溃疡、胃癌的风险,我国约50%的成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 预防要做好3件事:餐前便后认真洗手;家里餐具定期用沸水消毒;在外吃饭用公筷公勺,实施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建议每年体检时查一次幽门螺杆菌,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5.胃疼就吃止痛药
很多人把止痛药当“万能药”,却不知道这类药物会直接伤胃:
- 破坏胃黏膜屏障: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被胃酸腐蚀,长期吃会增加胃出血、胃溃疡的风险;
- 吃药前先咨询医生: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胃不好”,医生会搭配胃黏膜保护剂;短期胃疼不要自行吃止痛药,先明确原因,避免加重损伤。
NAD+:从细胞层面护胃,为胃健康“打底”
NAD+降低炎症水平
如果胃已经出现轻微炎症、黏膜损伤,或者想从根源提升胃的“抵抗力”,NAD+能从细胞层面提供支持——它不是“胃药”,却能帮胃细胞修复损伤、维持功能:
1.修复胃黏膜细胞损伤,减少炎症
- 激活DNA修复酶:NAD+能激活PARP家族修复酶,及时修补胃黏膜细胞受损的DNA,减少细胞坏死,帮助黏膜从炎症中恢复;比如胃炎患者补充NAD+,能加快黏膜愈合速度,减轻胃痛、胃胀症状;
- 抑制过度炎症:胃的慢性炎症会长期损伤胃黏膜,NAD+能激活SIRT1蛋白,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避免炎症过度,防止黏膜从“炎症”发展为“癌前病变”。
2.支持胃细胞能量代谢,维持消化功能
- 提升线粒体供能效率:NAD+充足时,胃壁细胞的线粒体能更高效地产生能量,保证胃正常蠕动、分泌消化液,避免因能量不足导致的消化不良、胃胀;
- 改善胃动力:很多人吃完饭后胃胀、不消化,其实是胃动力不足,NAD+能为胃平滑肌细胞供能,增强胃蠕动,让食物更快消化,减少积食。
3.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少幽门螺杆菌危害
- 支持有益菌活性:NAD+能提升肠道上皮细胞的代谢能力,为有益菌(如乳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抑制有害菌繁殖;
- 降低幽门螺杆菌影响:虽然NAD+不能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但能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减少细菌对黏膜的损伤,辅助药物治疗效果。
护胃不是“突击战”,而是“日常战”
很多人只有胃疼时才想起护胃,却不知道,胃的健康藏在每天的细节里——少点一份腌菜、少喝一杯奶茶、吃饭慢一点,这些小事比任何胃药都管用。
而NAD+从细胞层面为胃健康“打底”,帮胃修复损伤、维持功能,就像给胃加了一层“保护盾”。毕竟,好的胃不是“治”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从今天起,远离伤胃习惯,给胃多一点呵护吧。
你平时有哪些护胃小习惯?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