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兼具心理支持、资源链接、医患沟通协调等多重职能的专业力量,医务社工常常出现在医院门诊、病房,或是社区,为患者需求“代言”、为医患沟通搭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问题。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明确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此,各地医疗机构正积极开展更加深入和多元的探索,推动医务社工队伍融入医疗体系,使人文关怀成为重要治愈力量。
“专业能力是托举希望的底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社工曹庆记得,第一次见到朵朵(化名)妈妈时,她焦躁地站在病床旁,时不时摸摸朵朵的额头,判断朵朵有没有发烧。3岁的朵朵被确诊患有神经母细胞瘤,当得知该病恶性程度高、复发风险大时,她情绪几乎崩溃,医患沟通一度受阻。
察觉到朵朵妈妈的异常情绪后,医务人员及时将一家人转介至医院社工部,希望能为这个患儿家庭提供更多支持。“孩子生病以来,家里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医务社工主要负责提供社会心理层面的支持,协助家庭面对疾病。您可以把您的困扰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想办法。”就这样,曹庆担任起朵朵家应对疾病的“赋能者”和医患之间的“翻译官”,通过社会心理评估和危机干预等专业方法,帮助朵朵父母梳理当前的需求,协助家庭逐渐接受现实、发展出应对疾病的能力。
在一年多的治疗中,曹庆就像一位可靠的战友。每次朵朵住院化疗,她都会来到病房,有时是帮朵朵妈妈缓解心理压力,有时是鼓励其与医疗团队联合作出治疗决策。朵朵进入骨髓移植舱前,曹庆特意和朵朵父母一起梳理照顾计划:谁在舱内陪护,谁负责在舱外采购物资,安抚孩子可以做哪些准备……在曹庆的支持下,曾经崩溃无助的朵朵父母逐渐变得从容、坚定,最终带着朵朵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如今,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社会工作服务已经覆盖血液肿瘤科、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等14个科室。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会工作部主任陈玉婷介绍,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儿童专科医院,该院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2004年,医院社会工作部从医院发展部转型而来,在拓展针对患儿家庭的社会心理关怀服务的同时,经常组织慈善募捐和公益活动。
2012年,医院专设临床社工岗,推动社工深入临床一线,借助专业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模型,系统协助患儿家庭应对疾病不同阶段的社会心理困扰。
2015年,该院首创临床社工服务信息平台,将社会心理服务记录纳入医学病历体系,实现闭环式服务。
2020年,该院牵头制定上海市地方标准《医务社会工作基本服务规范》,为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其间,该院不断尝试将国际经验转化为适合本土的操作模式,推动医务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体系化。目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会工作部已组建起一支6人(1名博士和5名硕士)的专职医务社工团队,所有成员均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
“爱与陪伴是医务社工温暖的底色,而专业能力是我们托举希望的底气。”陈玉婷介绍,随着在儿童专科领域的持续深耕,团队逐渐发展出自身的“适宜技术”。
“我们依据儿童及家庭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从低到高循证分层提供预防性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支持及个案干预服务。这些服务既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也与患儿疾病阶段相匹配,充分体现出我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儿童专科属性。”陈玉婷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工部主任陈玉婷在为白血病患儿提供心理支持。医院供图
“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对疾病的理解差异巨大,因此需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这也是儿科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之一。”曹庆举例说,对年幼患儿来说,生病主要意味着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打针、手术等侵入性操作带来的身体痛苦和恐惧,这时的重点是帮助家长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学龄儿童对疾病和死亡的认知仍然模糊,需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引导他们理解并配合治疗;而青少年的认知已接近成人,这个阶段就要更重视孩子对疾病的知情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
小阳(化名)的母亲两年前因病去世,12岁的小阳又被确诊患有骨肉瘤,接连的不幸让这个农村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曹庆为小阳一家申请了慈善救助基金和院内公益空间“麦当劳叔叔之家”的免费住宿,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曹庆关注到小阳的心理与社会需求,在小阳化疗前特意与其深入沟通,耐心解释治疗可能导致暂时脱发,并温柔地安慰道:“美丽不会因为头发的离开而消失。”
在征得小阳同意后,曹庆联系“天使之发”公益项目,为小阳定制了一顶心仪的假发。通过上海愿望成真慈善基金会,她还帮助小阳实现了去迪士尼乐园的梦想,为这段艰难的治疗旅程注入了温暖。
“疾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曹庆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专业支持促进患儿家庭减轻身心痛苦、维持家庭功能、提升应对能力,从而最大限度保障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正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医社融合”把服务从院内延伸至社区
“感谢海安市人民医院组织的这些活动,现在妈妈脸上的笑容比过去10年加起来还多!”欣喜于母亲连日来的变化,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中坝社区居民崔奶奶的女儿近期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
崔奶奶今年75岁,因双下肢残疾,平日里要靠双手借助板凳行走。行动不便的她常年居家,很少外出。当海安市人民医院医务社工第一次上门时,崔奶奶神情黯淡,不愿交流。后来,医务社工联合社区邀请她参加红歌比赛、手工义卖,还请医院康复师上门进行康复指导。经过多次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崔奶奶渐渐打开心扉,脸上重现笑容。
崔奶奶所接受的帮助,源于海安市人民医院针对残疾妇女开展的心理援助项目,这也是该院探索“医社融合”服务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人民医院与中坝社区、海陵社区联合举办的红歌比赛活动中,医院医务社工和残疾妇女共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缪冬映摄
“结合医院实际与社工需求,医院社工部建立了‘双工(医务社工+社会义工)融合型’‘医社联动型’两大服务模式,把服务从院内延伸至社区。”海安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鲁小敏介绍。
鲁小敏表示,医院在长期服务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残疾人士仅依靠家庭照顾远远不够,仅关注躯体健康也远远不够。他们需要临时照护、心理辅导、康复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专业支持和社会帮助。其中,残疾妇女心理压力更大,融入社会更难,更需要帮助。
而要实现“医社融合”,离不开医院与社区的深度协同。海安市人民医院探索出了“医院专业技术+社区在地网络”的双轮驱动模式:医务社工与医院康复科、社区工作人员形成紧密协作的“铁三角”,医院提供心理评估、康复训练、营养饮食、社工督导等专业支持,社区负责入户动员、场地协调、志愿者组织。医院和社区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筛查—评估—干预—跟踪”闭环服务流程,动态调整服务方案,确保服务始终贴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
“‘医社融合’还推动社区建立起残疾妇女支持网络,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弱势群体帮扶常态化合作机制。”鲁小敏说。
自2021年以来,海安市人民医院依托海安市心理协会、惠心社等社会组织,承接市妇联、市民政局公益项目,争取资金15.8万元,通过个案帮扶、小组项目、社区服务、慈善救助等形式,累计服务残疾妇女86人、乳腺肿瘤患者15人。
“未来,我们将探索构建‘医院+医务社工+社区+社区义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六位一体’协同服务模式,为‘医社融合’打造覆盖预防、干预、康复、发展全链条的生态化支持体系。”鲁小敏表示。
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人民医院与中坝社区联合举办的医患同心送祝福活动中,医务社工与居民携手包粽子。许俊芳摄
“人文关怀的广度和深度将大不一样”
由于专业医务社工力量仍相对薄弱,很多医院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协同模式,通过整合院内外资源,共同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无论是与慈善机构、公益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引入专职医务社工,还是由医院自主培养复合型医务人才,不同的路径都通往同一个目标——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理解、温暖与支持。
作为北京德医健康管理促进中心派驻在北京市隆福医院的专职医务社工,路舒明每周有4天到临床一线,服务老年病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她发现,很多患者在疾病冲击下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救治,更需要被倾听、被理解,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
路舒明习惯在查房时从细微处捕捉患者与家属未言明的需求。不久前,她在病房遇到了一位深陷心理危机的67岁大爷。大爷原本非常热爱生活和运动,经常与妻子相伴自驾游,但如今却因脊髓梗死,胸部以下完全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同时伴有严重的肾损伤,需定期透析。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陷入绝望,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甚至多次表达轻生的想法。
“很多时候,患者不是失去了所有能力,而是暂时看不见自己存在的价值。”路舒明表示,“医务社工要帮助患者在困境中找到新的支点,重新发现自身价值。哪怕是微小的火苗,也值得被点燃。”
路舒明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倾听大爷讲述人生过往,并引导他回顾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多次深度沟通后,大爷意识到自己是妻女的精神依靠。此外,他提到曾想写一本回忆录,路舒明便鼓励他把写作当成新的生活目标,继续创造价值。渐渐地,大爷治疗依从性大大提高,开始主动规划康复安排,与家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
路舒明服务的患者中,还有一些已经步入生命的终末期。在这一阶段,患者家属常常面临“坏消息告知”的难题。一名患者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并已全身转移,他的妻女决定对他隐瞒病情。然而,路舒明察觉这名患者对自身病情存在猜疑,便建议其家人与其坦诚沟通:“不妨说,‘我们刚知道结果,咱们一起面对’。”最终,患者不仅平静地接受了现实,还和家属完成了“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四道人生”。
后来,这名患者在一个清晨安静地离世了。其女儿当天早上通过微信给路舒明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是窗外天空中的彩云。她说:“路老师,爸爸临走前说他会变成天上的彩云来看我们。今天早上,他真的来了。”因为所有该说的话都已说完,该表达的爱都已充分表达,这个家庭在告别中没有留下遗憾,只有温暖的思念。
“现在科里遇到棘手的非医疗难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请路老师来帮忙。”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王红感慨道,“医务社工的加入,不仅加强了医疗中的人文关怀,也为医护团队分担了压力,让医患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关系更和谐。”
北京市隆福医院医务社工路舒明一边帮助患者吹干头发,一边倾听患者和其老伴一起走过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更有力量面对疾病。王红摄
与北京市隆福医院不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壮大社工力量的思路是“就地取材”。8月5日下午3时30分,中南医院血液内科活动室内,香气缓缓弥漫。11名患者和家属围坐一圈,在医务社工和科室医务人员的引导下,轻轻扇闻着不同味道的精油——清凉的薄荷、清新的柠檬、安神的薰衣草,芳香疗愈让他们紧绷的情绪得以放松。
在随后的艺术疗愈环节,一名3年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介绍自己所画情绪脸谱的意义时,讲述了自己从“不知所措”到“驾轻就熟”的抗癌心路,并鼓励病友“了解接纳病情与情绪”“平和积极配合医疗”,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活动尾声,多名患者主动互加微信,自发形成支持网络。
如今,在专业医务社工的带领下,中南医院各科室的临床医务人员正加入“全人关怀”的队伍中。今年,该院启动“全人关怀”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该体系主要涵盖3个层面:对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的全方位关怀,建立覆盖全院所有科室的工作网络,实现患者从院前、门诊、住院到出院回归社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作为该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中南医院医务社工部负责人李娟原本是一名临床护士。2020年,因医院发展需要,她凭借中级社工师资格和临床背景转岗至医务社工部。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医务人员、医务社工及志愿者在医院内开展工作的核心目标都是将“治病”与“疗心”相结合,从而促进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然而,目前单纯依靠少数专业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难以覆盖全院病区;临床医务人员虽具备医学知识,却缺乏系统化的“以人为本”的社工理念和技巧。
“如果医务人员在开展医疗工作时运用社工的理念和方法,人文关怀的广度和深度将大不一样,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李娟表示。基于这一思路,她提出建设“全人关怀”服务体系,探索将临床医护人员培养为兼具医疗与社会工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中南医院凝聚专业医务社工力量,开设了系列培训课程。每个科室遴选有情怀、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科室社工,接受系统培训。同时,配套服务工具包和案例评选、优秀表彰等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开展具有医务社工理念的健康教育活动。
“‘全人关怀’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室主动发现患者的全方位需求,邀请社工部合作开展服务,甚至自主策划‘床边喘息一小时’等服务项目,帮助长期住院患者家属缓解压力。”李娟介绍,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服务支持,对医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社工部负责人李娟在病房为先心病患儿进行个案服务。医院供图
“期待成为医疗团队中的常态力量”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注重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强调向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支援、医患关系协调等多方位的服务。在这一背景下,医务社工作为跨专业、多层次人文关怀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价值日益凸显。
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支持政策,不断拓宽医务社工的服务场景。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提出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部门和岗位,推动医务社工服务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医务社工的作用和定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不过,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仅有1034家医院开展了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其中独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医院只有394家。数据反映出,这一擅长为服务对象搭建社会支持系统的职业,自身却面临“支持系统”薄弱的困境。
在工作中,医务社工的身份常常被误解。“您是护工吗?”“是志愿者吗?”——这是医务社工最常听到的问题。“这种认知不足不仅存在于患者及其家属中,甚至一些医务人员也难以准确理解我们的工作。”有医务社工提到,身份认知的缺失,使医务社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获取医患信任。
更现实的是,这种“看不见”的服务,很难在现有的医疗收费体系中找到位置。目前,医务社工服务无法单独收费,其价值往往被包裹在整体医疗服务中,难以量化。并且,在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医务社工被归类为行政岗或后勤岗,而非专业技术岗,没有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这种停滞感,让许多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最终选择离开。
“医务社工的培养体系也存在明显短板。”陈玉婷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后,仍需接受持续的在职培训。许多发达国家的公立医院将医务社工纳入正式员工体系,并为其安排定期培训。目前,国内相关行业协会正在积极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但仍未建立起一套规范、系统的在职培训体系。医务社工上岗后多依靠自主学习,专业成长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我们期待,未来随着更多政策支持的落地和职业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医务社工能够尽快摆脱‘稀缺资源’的标签,真正融入诊疗流程,成为医疗团队中的常态力量,助力实现医疗的‘全人’服务目标。”陈玉婷说。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实习生 尚博楠 通讯员 李冰冰 姜蓉 张红娟 张翼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